新建一中藝體部高二地理周練試題2
川藏鐵路由成都至拉薩,2021年雅安至林芝段開工建設(下圖)。完成下面小題。
A.自然帶比較單一 B.從東到西年平均氣溫呈直線下降
C.跨越了地勢的三級階梯 D.河流注入印度洋和太平洋
2.川藏鐵路的建設將會( )
A.有利于西藏的長期穩定和繁榮 B.有利于改善整個青藏高原的交通狀況
C.有利于西藏的環境保護 D.有利于大量的工業進駐西藏
1.D 2.A
【解析】1.川藏鐵路西部地區屬于高原山地氣候,自然帶是高寒荒漠帶,垂直地帶性較明顯,故自然帶豐富,故A錯誤;川藏鐵路沿線地勢落差大,氣溫差異較大,因此從東到西年平均氣溫并非呈直線下降,故B錯誤。川藏鐵路經過我國地勢第一級階梯和第二級階梯,故C錯誤;圖中長江及其支流、瀾滄江等最終注入太平洋,故D正確。因此排除A、B、C,選擇D。
2.川藏鐵路的建設有利于連接藏族,便于管理,因此西藏的長期穩定和繁榮,故A正確;川藏鐵路的建設整個青藏高原的交通狀況來說,涉及范圍較小,不足以改善整個地區,故B排除;川藏鐵路的建設工程量大,會一定程度破壞自然環境,故C排除;西藏地區經濟落后,基礎設施不夠完善,因此不會大量工業進駐,故D排除。因此排除B、C、D,選擇A。
【點睛】交通建設促進地區經濟發展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是交通建設項目的直接投資會對增加當地GDP造成有利影響,在極大程度上拉動地區經濟增長;其次是道路建成通車后,由于行車條件變好而使客貨運輸時間大大減少,事故及運輸成本降低等也給道路使用者帶來了直接的經濟效益。
圖示意我國某山脈沿43°30’N—線東、西坡氣溫隨海拔高度的變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A.大興安嶺 B.太行山 C.陰山 D.賀蘭山
4.圖中氣溫最高地點的海拔高度約( )
A.1800米 B.1500米 C.750米 D.500米
5.影響山脈東西兩側氣溫顯著差異的主要因素和地理效應是( )
A.海陸位置、夏季風溫室效應 B.地形、冬季風焚風效應
C.緯度位置、冬季風焚風效應 D.地形、夏季風溫室效應
3.A 4.C 5.B
【解析】3.據材料可知,該山脈在43°30’N、120°E附近,為大興安嶺,故選A。
4.在氣溫最高點畫垂線與地形剖面相交,過交點畫水平線與右側海拔坐標相交,顯示數值為750米。故選C。
5.圖中左側坐標溫度為-15°C左右,此時為冬季,受從西北方向吹來的冬季風影響,山脈西側冷氣流上升,山脈東側氣流下沉增溫,產生焚風效應。故選B。
【點睛】焚風效應是指當氣流經過山脈時,沿迎風坡上升冷卻,在所含水汽達飽和之前按干絕熱過程降溫,達飽和后,按濕絕熱直減率降溫,并因發生降水而減少水分。過山后空氣沿背風坡下沉,按干絕熱直減率增溫,故氣流過山后的溫度比山前同高度上的溫度高得多,濕度也顯著減少。
新疆位于我國西北地區,山脈與盆地相間排列,天山橫亙于新疆中部,把新疆分為南北兩部分,南部為塔里木盆地,北部為準噶爾盆地。下圖示意新疆地理位置。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A.河流都為內流河 B.雪嶺云杉橫亙半山腰
C.秋季青稞大豐收 D.水汽主要來源于東部
7.與塔里木盆地相比,準噶爾盆地( )
A.荒漠化程度相對較輕 B.面積較大
C.位于地勢第一級階梯 D.較為封閉
8.甲地冬季較乙地溫暖,最可能是因為( )
A.緯度位置較低 B.位于山地迎風坡 C.人類活動頻繁 D.山地阻擋冬季風
6.B 7.A 8.D
【解析】6.天山北側有缺口,且北坡為迎風坡,半山腰處抬升來自西部大西洋、北部北冰洋的水汽形成地形雨,水分較為充足,雪嶺云杉橫亙半山腰,B正確,D錯誤;額爾齊斯河最終注入北冰洋,是外流河,A錯誤;青稞主要在西藏地區種植,C錯誤。故選B。
7.受天山影響,準噶爾盆地降水和冰雪融水較塔里木盆地多,荒漠化程度相對較輕,A正確;準噶爾盆地面積較塔里木盆地小,且地形較為開闊,BD錯誤;準噶爾盆地和塔里木盆地都位于地勢第二級階梯,C錯誤。故選A。
8.乙地位于荒漠地區,周圍無高大的山脈阻擋,而甲地位于天山南側,冬季天山能夠阻擋寒冷的西北季風,使其較乙地溫暖,B錯誤,D正確;甲乙兩地緯度差異較小,A錯誤;甲乙兩地均人類活動較少,C錯誤。故選D。
【點睛】冷氣流的迎風坡氣溫低,背風坡氣溫高。
下圖是“我國沿某線的地形剖面示意圖”,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A.為喜馬拉雅山 B.在亞歐板塊內
C.其冰川屬于大陸冰川 D.其南坡降水貧乏
10.圖中②處為某大盆地,該盆地( )
A.位于東部季風區 B.內部河流以高山冰雪融水補給為主
C.至今還沒有鐵路通過 D.未被列入西部開發的熱點地區
9.A 10.B
【解析】9.根據祁連山、格爾木和拉薩的分布可知,①位于拉薩以南,拉薩以南的高山應為喜馬拉雅山,其冰川屬于山岳冰川,A正確,C錯誤;喜馬拉雅山脈位于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消亡邊界,B錯誤;喜馬拉雅山夏季時受到夏季風的影響,是迎風坡,降水多,D錯誤。故選A。
10.讀圖可知,②盆地位于祁連山以南,是柴達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上,不屬于東部季風區,A錯誤;由于地處青藏高原,海拔高,降水較少,內部河流以高山冰雪融水補給為主,B正確;有青藏鐵路經過,且被列入西部開發的熱點地區,CD錯誤。故選B。
【點睛】柴達木盆地,是中國三大內陸盆地之一,屬封閉性的巨大山間斷陷盆地,是中國四大盆地之一。位于青海省西北部,青藏高原東北部,主要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西北北抵阿爾金山脈;西南至昆侖山脈;東北有祁連山脈,面積約24萬平方公公里。內陸盛產鐵礦、銅礦、錫礦、鹽礦等多種礦物,故被稱作“聚寶盆”。
讀我國某區域(圖中陰影區域)分布圖,完成下面小題。
A.年降水量接近800mm B.地處我國地勢的二、三級階梯過渡地帶
C.年平均氣溫接近0℃ D.是長江流域與海河流域的分水嶺
12.該區域物種豐富、植被類型復雜,其主要原因是( )
①地勢低平,濕地廣布 ②地處北亞熱帶與暖溫帶的生物交錯帶
③地勢起伏大,氣候垂直差異顯著 ④全球氣候變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3.該區域南北兩側( )
A.氣候類型相同 B.作物熟制相同 C.河流補給來源相同 D.植被類型相同
11.A 12.C 13.C
【解析】11.首先利用經緯度確定地區的位置。從圖中的經緯度信息可以判斷該地區為秦嶺,年降水量接近800m,A正確;該區為東西走向,東西跨度很大,不可能是階梯的過渡地帶,B錯;秦嶺1月平均氣溫接近0℃,不是年平均氣溫接近0℃,C錯;是長江流域與黃河河流域的分水齡,D錯。故選A。
12.區域物種豐富、植被類型復雜說明自然帶比較豐富,地處北亞熱帶與暖溫帶的生物交錯帶,地勢起伏大,氣候垂直差異顯著,自然帶豐富,②③正確;該地為山地,地勢崎嶇,濕地不多,全球氣候變暖影響小,①④錯。故選C。
13.秦嶺南側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北側為溫帶季風氣候,氣候類型不相同,A錯;作物熟制不同,南側一年兩熟或一年三熟,北側一年兩熟或兩年三熟,B錯;河流補給來源相同,都以雨水補給為主,C正確;植被類型不相同,北側為溫帶落葉闊葉林,南側為亞熱帶常綠林,D錯。故選C。
【點睛】由于秦嶺南北的溫度、氣候、地形均呈現差異性變化,因而秦嶺-淮河一線成為了中國地理上最重要的南北分界線。冬天,秦嶺阻擋寒潮往南進入南方地區;夏天,阻擋濕潤海風進入北方地區。秦嶺、淮河流域是南方多雨和北方干旱之間的過渡地區,從秦嶺、淮河附近向北,降雨量急劇減少。
每年9月,副熱帶高壓南移,我國冷暖空氣活動頻繁,來自海洋的暖濕氣流和來自較高緯的冷干氣流相遇,在我國部分地區形成“秋雨”現象。下圖為我國大陸2017年9月23日的氣壓形勢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4.根據氣壓分布狀況,圖示地區最可能形成“秋雨”的地區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15.關于圖中“副熱帶高壓”的說法,正確的是( )
①其成因主要是高低緯度間的熱量差異②影響我國東部地區降水季節和年際變化
③是東亞夏季風的動力源地④受其影響使我國北方出現“秋高氣爽”的天氣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4.A 15.C
【解析】14.由材料可知,來自海洋的暖濕氣流和來自較高緯的冷干氣流相遇,在我國部分地區形成“秋雨”現象,結合所學大氣運動(風從高壓區吹向低壓區)知識可知,說明形成“秋雨”現象的地區氣壓較低。根據氣壓分布狀況,圖示地區只有甲地處于低壓區域,甲地的西北和東南方向氣壓均較高,最可能形成“秋雨”,A正確,BCD錯誤,故選A。
15.“副熱帶高壓”主要是動力成因,①錯誤;該氣壓帶與南下冷氣流相遇形成降水,影響我國東部地區降水季節和年際變化,它是東亞夏季風的動力源地,②③正確;我國北方出現“秋高氣爽”的天氣是北方的反氣旋天氣,并非“副熱帶高壓”的作用,④錯誤。綜合上述分析,①④錯誤,②③正確,C正確,ABD錯誤,故選C。
【點睛】在等壓面圖中,風由高空區流向低壓區,具體的風向判斷要先畫出水平氣壓梯度力。水平氣壓梯度力垂直等壓線,由高壓指向低壓。受水平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摩擦力的共同影響,北半球風向沿水平氣壓梯度力向右偏轉,其中高空垂直偏轉;南半球風向沿水平氣壓梯度力向左偏轉,其中高空垂直偏轉。
讀“我國四大盆地地形剖面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

16.關于四大盆地位置判斷正確的是( )
A.都位于我國地勢的第二級階梯上 B.盆地②位于季風區
C.盆地③④均位于三山夾兩盆的省區 D.盆地①位于最東面
17.盆地①和盆地②相比較的敘述正確的是( )
A.盆地①和盆地②內能源資源豐富,但種類差異大
B.都屬于外流區域,都有聞名于世的農業灌溉工程
C.兩地所建林業生態工程的生態作用差異大
D.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①以流水作用為主,②以風力作用為主
16.B 17.C
【解析】16.據圖中的經緯度可得,①所示的是準噶爾盆地,緯度最高,②所示的是四川盆地,③所示的是塔里木盆地,④所示的是柴達木盆地,海拔最高。我國的柴達木盆地位于第一階梯上,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和四川盆地位于第二階梯上,故A錯誤。四大盆地中只有四川盆地位于我國的季風區,故B正確;三山夾兩盆為新疆,④柴達木盆地在青海,故C錯誤;準噶爾盆地位于我國的最西北地區,故D錯誤。因此排除A、C、D,選B。
17.盆地①和盆地②相比較,盆地①生態林以防風沙危害為主,盆地②生態林以保持水土為主,二者生態功能巨大,故C正確;盆地①和盆地②內石油、天然氣等能源資源豐富,種類差異不大,故A錯誤;盆地①屬于內流區域,盆地②屬于外流區域,B錯。盆地①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以風力作用為主,盆地②以流水作用為主,D錯。因此排除A、B、D,選擇C。
【點睛】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分布.位于第一階梯上的地形區主要有青藏高原和柴達木盆地,位于第二階梯上的地形區主要有黃土高原、內蒙古高原、云貴高原、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四川盆地,位于第三階梯上地形區主要有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山東丘陵、遼東丘陵、東南丘陵。
豆腐多由黃豆制成,但以大興安嶺為界,大興安嶺以西A區域豆腐多由鮮牛奶制成,其風味獨特,常泡在奶茶中食用,或出遠門時當干糧,既能解渴又能充饑;而大興安嶺東側的B區域豆腐多為豆制,質地松軟,保鮮期短,兩種豆腐具有許多相似的制作環節。下圖為大興安嶺區域位置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A.不存在農業、經濟聯系 B.文化屬性相同
C.農業發展方向大致相同 D.農業文化具有交流性
19.圖中有關A區域的描述,錯誤的是( )
A.位于濕潤區與干旱區的過渡地帶 B.降水量具有臨界性且變率大
C.歷史上農業生產類型易轉換 D.冬春季節大風天氣較多
18.D 19.A
【解析】18.大興安嶺以西年降水量小于400mm,降水少,是我國的主要牧區;而大興安嶺以東在農業生產上以種植業為主,兩地農業發展方向不同,C錯誤;兩地豆腐制作方法有差異但也存在許多相同環節,說明兩地文化具有差異性,同時也具有交流性,故兩區域在發展上具有生產、生活上的聯系,AB錯誤,D正確。故選D。
19.圖示A區域位于大興安嶺以西,位于北方農牧交錯帶上,位于半濕潤區向半干旱區的過渡地帶,A錯誤,符合題意;農牧交錯帶位于溫帶季風氣候向溫帶大陸性氣候的過渡區域,降水量具有臨界性且變率較大,B正確,不符合題意;農牧交錯帶歷史上受氣候干濕交替的影響,農業出現牧區和耕作區交替轉換的現象,C正確,不符合題意;農牧交錯帶春季風沙天氣較多,D正確,不符合題意。本題要求選擇描述錯誤的選項,故選A。
【點睛】根據年降水量與蒸發量的關系,中國可分為濕潤區、半濕潤區、半干旱區、干旱區。
下圖是“三沙市永興島區域圖”。三沙地理位置特殊,長期以來蔬菜無法種植,近年來,永興島農民在大棚中采用水培、無土栽培技術,成功實現蔬菜種植。由于島上水資源短缺,用水主要來自海水淡化。據此完成下列各題。
A.珊瑚島 B.大陸島 C.火山島 D.沖積島
21.永興島農民采用大棚種植蔬菜的原因是
A.減少熱量散失,提高氣溫 B.減少病蟲害
C.增加吸收太陽輻射量 D.便于調節棚內溫度
22.永興島水資源短缺的主要原因是
A.島嶼面積小,河流短小 B.降水少
C.溫度高,蒸發量大 D.水資源浪費嚴重
20.A 21.D 22.A
【解析】1.三沙市下轄的諸群島主要是南沙群島、西沙群島和中沙群島,島嶼面積大多較小,海拔較低;位于南海,緯度低,海水溫度高。珊瑚島是海中的珊瑚蟲遺骸堆筑的島嶼,一般分布在熱帶海洋中,面積較小,海拔較低。因此判斷多為珊瑚島,故A正確。大陸島一般面積較大;圖中菲律賓、臺灣島等位于板塊交界處,多火山活動,而三沙市下轄的諸群島位于板塊內部,火山活動少,而且火山島一般海拔較高;沖積島是陸地的河流夾帶泥沙搬運到海里,沉積下來形成的海上陸地,一般位于河流入?谔,故B、C、D錯誤。
2.A、永興島地處北回歸線以南,屬熱帶季風氣候,全年高溫,不需建設大棚提高氣溫,A錯誤;
B、病蟲害的防治需要從培育良種等科技手段方面著手,大棚種植蔬菜不能減少病蟲害,B錯;
C、大棚中太陽輻射量較露天少,C錯誤;
D、永興島緯度低,太陽高度角大,氣溫高;大棚內溫度過高時,可通過噴霧、風扇等設備降溫,D正確。
故選D。
3.永興島屬珊瑚島,面積狹小、河流短小、地表儲水能力較弱,因此水資源貧乏,故A正確。永興島地處北回歸線以南,屬熱帶季風氣候,由于周圍被海包圍且陸地面積小,有海洋性氣候的特點,雨量充沛,降水量大于蒸發量;當地水資源短缺,因此水資源浪費嚴重不符合事實,故B、C、D錯誤。
【點睛】本題以三沙市為背景,屬于知識性試題,考查了學生調動和運用的能力,解題的關鍵是掌握島嶼的類型及特點、三沙市的氣候類型等知識,解題時應注意結合實際情況。
23.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16分)
材料一:年日照時數是指太陽直接輻射地面時間的一年累計值,以小時為單位。圖示為我國某區域年日照時數分布圖。
(1)簡述圖中年日照時數的分布規律。(2分)
(2)A地為____盆地,分析其太陽能豐富的原因____。(6分)
(3)歸納太陽能的主要優點,并簡析新疆建設大型光伏電站的自然優勢(8分)
答案:(1)大致從東南向西北遞增。
(2) 柴達木 高原內陸盆地,地勢高,空氣稀薄,云量少,大氣對太陽輻射削弱少,太陽輻射強;日照時間長,太陽能豐富。
(3)優點:能量大;分布廣泛;清潔能源;可再生。
新疆優勢:氣候干旱,晴天多、光照強,太陽能豐富;戈壁荒漠面積廣,土地成本低。
【分析】本題以我國某區域年日照時數分布圖為材料;涉及太陽輻射的分布規律,太陽能開發的區位條件,衛星發射場的自然區位條件等知識;考查學生對太陽輻射知識的分析運用能力。
【詳解】(1)讀圖,根據等值線數值變化判斷,年日照時數大致從東南向西北遞增。
(2)由經緯度可知,A位于我國柴達木盆地中。位于青藏高原,海拔較高,空氣稀薄,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弱,太陽輻射強。且深居內陸,周圍山地環繞,降水量極少,晴天多,日照時間長,日照時數多,太陽能豐富。
(3)太陽能的主要優點:能量巨大、分布范圍廣、清潔、可再生、無污染。新疆地處我國內陸地區,降水稀少,氣候干旱,晴天多,光照強,太陽能豐富。植被少,遮擋少,戈壁荒漠面積廣,租金低,有大面積可利用土地,土地成本低。
24.渭河是黃河的最大支流,它滋潤了八百里秦川。讀圖文材料,回答問題。(18分)
材料:橫貫關中平原的渭河全場787千米。關中平原是中國歷史上農業最富庶地區之一,也是目前陜西省城市最多、人口密度最大、經濟最發達的地帶。近年來,渭河流域水資源緊缺問題日益嚴重。
(2)試分析渭河河道淤積嚴重的自然原因。(6分)
(3)近年來,渭河流域水資源緊缺問題日益嚴重,請提出合理的對策。(6分)
答案:(1)河流徑流量較;流速較穩定;汛期一般出現在7、8月;河水含沙量較大;有結冰期。
(2)渭河南側支流多發源于秦嶺山區,水流急侵蝕能力強,易帶來泥沙。北岸支流,流經黃土高原,攜帶大量泥沙;渭河流域地勢相對平坦,流速緩慢,泥沙沉積。
(3)對策:加強上、中、下游水資源的統一管理與調配;發展節水型農業;防止水資源污染;提高水資源循環利用率;制定有關合理利用水資源的政策等。
【解析】本題主要以渭河流域水資源短缺為背景考查流域的綜合治理。涉及水文特征描述、水土流失原因、水資源短缺治理措施等問題,結合黃土高原區域環境特征進行分析,難度較低。
【詳解】(1)河流水文特征主要描述河流的流量、汛期、含沙量、結冰期等;流量和汛期是由補給水源決定的,抓住渭河流域的氣候特征,可以得出年降水量較少,河流流量較小的答案;流經渭河平原,可以得出流速穩定答案;含沙量是由植被覆蓋率決定的,流域內水土流失嚴重,含沙量較大。結冰期是冬季氣溫影響的,最冷月均溫在0℃以下,有結冰期。
(2)河流淤積嚴重的自然原因分析,要求從南北側支流說明;這里要結合兩側支流的水文特征和水系進行分析。北部流經黃土高原,是主要的泥沙來源,水土流失嚴重,尤其暴雨時節,沖刷能力強。南部是發源于秦嶺,由于落差大,流速快,沖刷能力強,易帶來泥沙。南北兩側的泥沙進入河道后,由于渭河流域落差較小,泥沙易沉積在河道中,導致淤積嚴重。
(3)渭河流域水資源緊缺問題日益嚴重的原因有:沿渭河城市大量抽水截留,河流水量減少;沿河地區人口增加,生產、生活用水量激增,水量減少;沿河城市污染排放,導致水質下降等。因此治理對策要結合原因進行解答,一方面注意整個流域的水資源綜合利用,流域統一分配與調度,發展節水農業,提高水資源利用率,號召節約用水;另一方面結合水污染的角度,應加強水質監測,污水達標排放或凈化后重復利用等。
A.自然帶比較單一 B.從東到西年平均氣溫呈直線下降
C.跨越了地勢的三級階梯 D.河流注入印度洋和太平洋
2.川藏鐵路的建設將會( )
A.有利于西藏的長期穩定和繁榮 B.有利于改善整個青藏高原的交通狀況
C.有利于西藏的環境保護 D.有利于大量的工業進駐西藏
1.D 2.A
【解析】1.川藏鐵路西部地區屬于高原山地氣候,自然帶是高寒荒漠帶,垂直地帶性較明顯,故自然帶豐富,故A錯誤;川藏鐵路沿線地勢落差大,氣溫差異較大,因此從東到西年平均氣溫并非呈直線下降,故B錯誤。川藏鐵路經過我國地勢第一級階梯和第二級階梯,故C錯誤;圖中長江及其支流、瀾滄江等最終注入太平洋,故D正確。因此排除A、B、C,選擇D。
2.川藏鐵路的建設有利于連接藏族,便于管理,因此西藏的長期穩定和繁榮,故A正確;川藏鐵路的建設整個青藏高原的交通狀況來說,涉及范圍較小,不足以改善整個地區,故B排除;川藏鐵路的建設工程量大,會一定程度破壞自然環境,故C排除;西藏地區經濟落后,基礎設施不夠完善,因此不會大量工業進駐,故D排除。因此排除B、C、D,選擇A。
【點睛】交通建設促進地區經濟發展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是交通建設項目的直接投資會對增加當地GDP造成有利影響,在極大程度上拉動地區經濟增長;其次是道路建成通車后,由于行車條件變好而使客貨運輸時間大大減少,事故及運輸成本降低等也給道路使用者帶來了直接的經濟效益。
圖示意我國某山脈沿43°30’N—線東、西坡氣溫隨海拔高度的變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A.大興安嶺 B.太行山 C.陰山 D.賀蘭山
4.圖中氣溫最高地點的海拔高度約( )
A.1800米 B.1500米 C.750米 D.500米
5.影響山脈東西兩側氣溫顯著差異的主要因素和地理效應是( )
A.海陸位置、夏季風溫室效應 B.地形、冬季風焚風效應
C.緯度位置、冬季風焚風效應 D.地形、夏季風溫室效應
3.A 4.C 5.B
【解析】3.據材料可知,該山脈在43°30’N、120°E附近,為大興安嶺,故選A。
4.在氣溫最高點畫垂線與地形剖面相交,過交點畫水平線與右側海拔坐標相交,顯示數值為750米。故選C。
5.圖中左側坐標溫度為-15°C左右,此時為冬季,受從西北方向吹來的冬季風影響,山脈西側冷氣流上升,山脈東側氣流下沉增溫,產生焚風效應。故選B。
【點睛】焚風效應是指當氣流經過山脈時,沿迎風坡上升冷卻,在所含水汽達飽和之前按干絕熱過程降溫,達飽和后,按濕絕熱直減率降溫,并因發生降水而減少水分。過山后空氣沿背風坡下沉,按干絕熱直減率增溫,故氣流過山后的溫度比山前同高度上的溫度高得多,濕度也顯著減少。
新疆位于我國西北地區,山脈與盆地相間排列,天山橫亙于新疆中部,把新疆分為南北兩部分,南部為塔里木盆地,北部為準噶爾盆地。下圖示意新疆地理位置。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A.河流都為內流河 B.雪嶺云杉橫亙半山腰
C.秋季青稞大豐收 D.水汽主要來源于東部
7.與塔里木盆地相比,準噶爾盆地( )
A.荒漠化程度相對較輕 B.面積較大
C.位于地勢第一級階梯 D.較為封閉
8.甲地冬季較乙地溫暖,最可能是因為( )
A.緯度位置較低 B.位于山地迎風坡 C.人類活動頻繁 D.山地阻擋冬季風
6.B 7.A 8.D
【解析】6.天山北側有缺口,且北坡為迎風坡,半山腰處抬升來自西部大西洋、北部北冰洋的水汽形成地形雨,水分較為充足,雪嶺云杉橫亙半山腰,B正確,D錯誤;額爾齊斯河最終注入北冰洋,是外流河,A錯誤;青稞主要在西藏地區種植,C錯誤。故選B。
7.受天山影響,準噶爾盆地降水和冰雪融水較塔里木盆地多,荒漠化程度相對較輕,A正確;準噶爾盆地面積較塔里木盆地小,且地形較為開闊,BD錯誤;準噶爾盆地和塔里木盆地都位于地勢第二級階梯,C錯誤。故選A。
8.乙地位于荒漠地區,周圍無高大的山脈阻擋,而甲地位于天山南側,冬季天山能夠阻擋寒冷的西北季風,使其較乙地溫暖,B錯誤,D正確;甲乙兩地緯度差異較小,A錯誤;甲乙兩地均人類活動較少,C錯誤。故選D。
【點睛】冷氣流的迎風坡氣溫低,背風坡氣溫高。
下圖是“我國沿某線的地形剖面示意圖”,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A.為喜馬拉雅山 B.在亞歐板塊內
C.其冰川屬于大陸冰川 D.其南坡降水貧乏
10.圖中②處為某大盆地,該盆地( )
A.位于東部季風區 B.內部河流以高山冰雪融水補給為主
C.至今還沒有鐵路通過 D.未被列入西部開發的熱點地區
9.A 10.B
【解析】9.根據祁連山、格爾木和拉薩的分布可知,①位于拉薩以南,拉薩以南的高山應為喜馬拉雅山,其冰川屬于山岳冰川,A正確,C錯誤;喜馬拉雅山脈位于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消亡邊界,B錯誤;喜馬拉雅山夏季時受到夏季風的影響,是迎風坡,降水多,D錯誤。故選A。
10.讀圖可知,②盆地位于祁連山以南,是柴達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上,不屬于東部季風區,A錯誤;由于地處青藏高原,海拔高,降水較少,內部河流以高山冰雪融水補給為主,B正確;有青藏鐵路經過,且被列入西部開發的熱點地區,CD錯誤。故選B。
【點睛】柴達木盆地,是中國三大內陸盆地之一,屬封閉性的巨大山間斷陷盆地,是中國四大盆地之一。位于青海省西北部,青藏高原東北部,主要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西北北抵阿爾金山脈;西南至昆侖山脈;東北有祁連山脈,面積約24萬平方公公里。內陸盛產鐵礦、銅礦、錫礦、鹽礦等多種礦物,故被稱作“聚寶盆”。
讀我國某區域(圖中陰影區域)分布圖,完成下面小題。
A.年降水量接近800mm B.地處我國地勢的二、三級階梯過渡地帶
C.年平均氣溫接近0℃ D.是長江流域與海河流域的分水嶺
12.該區域物種豐富、植被類型復雜,其主要原因是( )
①地勢低平,濕地廣布 ②地處北亞熱帶與暖溫帶的生物交錯帶
③地勢起伏大,氣候垂直差異顯著 ④全球氣候變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3.該區域南北兩側( )
A.氣候類型相同 B.作物熟制相同 C.河流補給來源相同 D.植被類型相同
11.A 12.C 13.C
【解析】11.首先利用經緯度確定地區的位置。從圖中的經緯度信息可以判斷該地區為秦嶺,年降水量接近800m,A正確;該區為東西走向,東西跨度很大,不可能是階梯的過渡地帶,B錯;秦嶺1月平均氣溫接近0℃,不是年平均氣溫接近0℃,C錯;是長江流域與黃河河流域的分水齡,D錯。故選A。
12.區域物種豐富、植被類型復雜說明自然帶比較豐富,地處北亞熱帶與暖溫帶的生物交錯帶,地勢起伏大,氣候垂直差異顯著,自然帶豐富,②③正確;該地為山地,地勢崎嶇,濕地不多,全球氣候變暖影響小,①④錯。故選C。
13.秦嶺南側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北側為溫帶季風氣候,氣候類型不相同,A錯;作物熟制不同,南側一年兩熟或一年三熟,北側一年兩熟或兩年三熟,B錯;河流補給來源相同,都以雨水補給為主,C正確;植被類型不相同,北側為溫帶落葉闊葉林,南側為亞熱帶常綠林,D錯。故選C。
【點睛】由于秦嶺南北的溫度、氣候、地形均呈現差異性變化,因而秦嶺-淮河一線成為了中國地理上最重要的南北分界線。冬天,秦嶺阻擋寒潮往南進入南方地區;夏天,阻擋濕潤海風進入北方地區。秦嶺、淮河流域是南方多雨和北方干旱之間的過渡地區,從秦嶺、淮河附近向北,降雨量急劇減少。
每年9月,副熱帶高壓南移,我國冷暖空氣活動頻繁,來自海洋的暖濕氣流和來自較高緯的冷干氣流相遇,在我國部分地區形成“秋雨”現象。下圖為我國大陸2017年9月23日的氣壓形勢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4.根據氣壓分布狀況,圖示地區最可能形成“秋雨”的地區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15.關于圖中“副熱帶高壓”的說法,正確的是( )
①其成因主要是高低緯度間的熱量差異②影響我國東部地區降水季節和年際變化
③是東亞夏季風的動力源地④受其影響使我國北方出現“秋高氣爽”的天氣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4.A 15.C
【解析】14.由材料可知,來自海洋的暖濕氣流和來自較高緯的冷干氣流相遇,在我國部分地區形成“秋雨”現象,結合所學大氣運動(風從高壓區吹向低壓區)知識可知,說明形成“秋雨”現象的地區氣壓較低。根據氣壓分布狀況,圖示地區只有甲地處于低壓區域,甲地的西北和東南方向氣壓均較高,最可能形成“秋雨”,A正確,BCD錯誤,故選A。
15.“副熱帶高壓”主要是動力成因,①錯誤;該氣壓帶與南下冷氣流相遇形成降水,影響我國東部地區降水季節和年際變化,它是東亞夏季風的動力源地,②③正確;我國北方出現“秋高氣爽”的天氣是北方的反氣旋天氣,并非“副熱帶高壓”的作用,④錯誤。綜合上述分析,①④錯誤,②③正確,C正確,ABD錯誤,故選C。
【點睛】在等壓面圖中,風由高空區流向低壓區,具體的風向判斷要先畫出水平氣壓梯度力。水平氣壓梯度力垂直等壓線,由高壓指向低壓。受水平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摩擦力的共同影響,北半球風向沿水平氣壓梯度力向右偏轉,其中高空垂直偏轉;南半球風向沿水平氣壓梯度力向左偏轉,其中高空垂直偏轉。
讀“我國四大盆地地形剖面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

16.關于四大盆地位置判斷正確的是( )
A.都位于我國地勢的第二級階梯上 B.盆地②位于季風區
C.盆地③④均位于三山夾兩盆的省區 D.盆地①位于最東面
17.盆地①和盆地②相比較的敘述正確的是( )
A.盆地①和盆地②內能源資源豐富,但種類差異大
B.都屬于外流區域,都有聞名于世的農業灌溉工程
C.兩地所建林業生態工程的生態作用差異大
D.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①以流水作用為主,②以風力作用為主
16.B 17.C
【解析】16.據圖中的經緯度可得,①所示的是準噶爾盆地,緯度最高,②所示的是四川盆地,③所示的是塔里木盆地,④所示的是柴達木盆地,海拔最高。我國的柴達木盆地位于第一階梯上,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和四川盆地位于第二階梯上,故A錯誤。四大盆地中只有四川盆地位于我國的季風區,故B正確;三山夾兩盆為新疆,④柴達木盆地在青海,故C錯誤;準噶爾盆地位于我國的最西北地區,故D錯誤。因此排除A、C、D,選B。
17.盆地①和盆地②相比較,盆地①生態林以防風沙危害為主,盆地②生態林以保持水土為主,二者生態功能巨大,故C正確;盆地①和盆地②內石油、天然氣等能源資源豐富,種類差異不大,故A錯誤;盆地①屬于內流區域,盆地②屬于外流區域,B錯。盆地①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以風力作用為主,盆地②以流水作用為主,D錯。因此排除A、B、D,選擇C。
【點睛】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分布.位于第一階梯上的地形區主要有青藏高原和柴達木盆地,位于第二階梯上的地形區主要有黃土高原、內蒙古高原、云貴高原、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四川盆地,位于第三階梯上地形區主要有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山東丘陵、遼東丘陵、東南丘陵。
豆腐多由黃豆制成,但以大興安嶺為界,大興安嶺以西A區域豆腐多由鮮牛奶制成,其風味獨特,常泡在奶茶中食用,或出遠門時當干糧,既能解渴又能充饑;而大興安嶺東側的B區域豆腐多為豆制,質地松軟,保鮮期短,兩種豆腐具有許多相似的制作環節。下圖為大興安嶺區域位置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A.不存在農業、經濟聯系 B.文化屬性相同
C.農業發展方向大致相同 D.農業文化具有交流性
19.圖中有關A區域的描述,錯誤的是( )
A.位于濕潤區與干旱區的過渡地帶 B.降水量具有臨界性且變率大
C.歷史上農業生產類型易轉換 D.冬春季節大風天氣較多
18.D 19.A
【解析】18.大興安嶺以西年降水量小于400mm,降水少,是我國的主要牧區;而大興安嶺以東在農業生產上以種植業為主,兩地農業發展方向不同,C錯誤;兩地豆腐制作方法有差異但也存在許多相同環節,說明兩地文化具有差異性,同時也具有交流性,故兩區域在發展上具有生產、生活上的聯系,AB錯誤,D正確。故選D。
19.圖示A區域位于大興安嶺以西,位于北方農牧交錯帶上,位于半濕潤區向半干旱區的過渡地帶,A錯誤,符合題意;農牧交錯帶位于溫帶季風氣候向溫帶大陸性氣候的過渡區域,降水量具有臨界性且變率較大,B正確,不符合題意;農牧交錯帶歷史上受氣候干濕交替的影響,農業出現牧區和耕作區交替轉換的現象,C正確,不符合題意;農牧交錯帶春季風沙天氣較多,D正確,不符合題意。本題要求選擇描述錯誤的選項,故選A。
【點睛】根據年降水量與蒸發量的關系,中國可分為濕潤區、半濕潤區、半干旱區、干旱區。
下圖是“三沙市永興島區域圖”。三沙地理位置特殊,長期以來蔬菜無法種植,近年來,永興島農民在大棚中采用水培、無土栽培技術,成功實現蔬菜種植。由于島上水資源短缺,用水主要來自海水淡化。據此完成下列各題。
A.珊瑚島 B.大陸島 C.火山島 D.沖積島
21.永興島農民采用大棚種植蔬菜的原因是
A.減少熱量散失,提高氣溫 B.減少病蟲害
C.增加吸收太陽輻射量 D.便于調節棚內溫度
22.永興島水資源短缺的主要原因是
A.島嶼面積小,河流短小 B.降水少
C.溫度高,蒸發量大 D.水資源浪費嚴重
20.A 21.D 22.A
【解析】1.三沙市下轄的諸群島主要是南沙群島、西沙群島和中沙群島,島嶼面積大多較小,海拔較低;位于南海,緯度低,海水溫度高。珊瑚島是海中的珊瑚蟲遺骸堆筑的島嶼,一般分布在熱帶海洋中,面積較小,海拔較低。因此判斷多為珊瑚島,故A正確。大陸島一般面積較大;圖中菲律賓、臺灣島等位于板塊交界處,多火山活動,而三沙市下轄的諸群島位于板塊內部,火山活動少,而且火山島一般海拔較高;沖積島是陸地的河流夾帶泥沙搬運到海里,沉積下來形成的海上陸地,一般位于河流入?谔,故B、C、D錯誤。
2.A、永興島地處北回歸線以南,屬熱帶季風氣候,全年高溫,不需建設大棚提高氣溫,A錯誤;
B、病蟲害的防治需要從培育良種等科技手段方面著手,大棚種植蔬菜不能減少病蟲害,B錯;
C、大棚中太陽輻射量較露天少,C錯誤;
D、永興島緯度低,太陽高度角大,氣溫高;大棚內溫度過高時,可通過噴霧、風扇等設備降溫,D正確。
故選D。
3.永興島屬珊瑚島,面積狹小、河流短小、地表儲水能力較弱,因此水資源貧乏,故A正確。永興島地處北回歸線以南,屬熱帶季風氣候,由于周圍被海包圍且陸地面積小,有海洋性氣候的特點,雨量充沛,降水量大于蒸發量;當地水資源短缺,因此水資源浪費嚴重不符合事實,故B、C、D錯誤。
【點睛】本題以三沙市為背景,屬于知識性試題,考查了學生調動和運用的能力,解題的關鍵是掌握島嶼的類型及特點、三沙市的氣候類型等知識,解題時應注意結合實際情況。
23.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16分)
材料一:年日照時數是指太陽直接輻射地面時間的一年累計值,以小時為單位。圖示為我國某區域年日照時數分布圖。
(1)簡述圖中年日照時數的分布規律。(2分)
(2)A地為____盆地,分析其太陽能豐富的原因____。(6分)
(3)歸納太陽能的主要優點,并簡析新疆建設大型光伏電站的自然優勢(8分)
答案:(1)大致從東南向西北遞增。
(2) 柴達木 高原內陸盆地,地勢高,空氣稀薄,云量少,大氣對太陽輻射削弱少,太陽輻射強;日照時間長,太陽能豐富。
(3)優點:能量大;分布廣泛;清潔能源;可再生。
新疆優勢:氣候干旱,晴天多、光照強,太陽能豐富;戈壁荒漠面積廣,土地成本低。
【分析】本題以我國某區域年日照時數分布圖為材料;涉及太陽輻射的分布規律,太陽能開發的區位條件,衛星發射場的自然區位條件等知識;考查學生對太陽輻射知識的分析運用能力。
【詳解】(1)讀圖,根據等值線數值變化判斷,年日照時數大致從東南向西北遞增。
(2)由經緯度可知,A位于我國柴達木盆地中。位于青藏高原,海拔較高,空氣稀薄,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弱,太陽輻射強。且深居內陸,周圍山地環繞,降水量極少,晴天多,日照時間長,日照時數多,太陽能豐富。
(3)太陽能的主要優點:能量巨大、分布范圍廣、清潔、可再生、無污染。新疆地處我國內陸地區,降水稀少,氣候干旱,晴天多,光照強,太陽能豐富。植被少,遮擋少,戈壁荒漠面積廣,租金低,有大面積可利用土地,土地成本低。
24.渭河是黃河的最大支流,它滋潤了八百里秦川。讀圖文材料,回答問題。(18分)
材料:橫貫關中平原的渭河全場787千米。關中平原是中國歷史上農業最富庶地區之一,也是目前陜西省城市最多、人口密度最大、經濟最發達的地帶。近年來,渭河流域水資源緊缺問題日益嚴重。
(2)試分析渭河河道淤積嚴重的自然原因。(6分)
(3)近年來,渭河流域水資源緊缺問題日益嚴重,請提出合理的對策。(6分)
答案:(1)河流徑流量較;流速較穩定;汛期一般出現在7、8月;河水含沙量較大;有結冰期。
(2)渭河南側支流多發源于秦嶺山區,水流急侵蝕能力強,易帶來泥沙。北岸支流,流經黃土高原,攜帶大量泥沙;渭河流域地勢相對平坦,流速緩慢,泥沙沉積。
(3)對策:加強上、中、下游水資源的統一管理與調配;發展節水型農業;防止水資源污染;提高水資源循環利用率;制定有關合理利用水資源的政策等。
【解析】本題主要以渭河流域水資源短缺為背景考查流域的綜合治理。涉及水文特征描述、水土流失原因、水資源短缺治理措施等問題,結合黃土高原區域環境特征進行分析,難度較低。
【詳解】(1)河流水文特征主要描述河流的流量、汛期、含沙量、結冰期等;流量和汛期是由補給水源決定的,抓住渭河流域的氣候特征,可以得出年降水量較少,河流流量較小的答案;流經渭河平原,可以得出流速穩定答案;含沙量是由植被覆蓋率決定的,流域內水土流失嚴重,含沙量較大。結冰期是冬季氣溫影響的,最冷月均溫在0℃以下,有結冰期。
(2)河流淤積嚴重的自然原因分析,要求從南北側支流說明;這里要結合兩側支流的水文特征和水系進行分析。北部流經黃土高原,是主要的泥沙來源,水土流失嚴重,尤其暴雨時節,沖刷能力強。南部是發源于秦嶺,由于落差大,流速快,沖刷能力強,易帶來泥沙。南北兩側的泥沙進入河道后,由于渭河流域落差較小,泥沙易沉積在河道中,導致淤積嚴重。
(3)渭河流域水資源緊缺問題日益嚴重的原因有:沿渭河城市大量抽水截留,河流水量減少;沿河地區人口增加,生產、生活用水量激增,水量減少;沿河城市污染排放,導致水質下降等。因此治理對策要結合原因進行解答,一方面注意整個流域的水資源綜合利用,流域統一分配與調度,發展節水農業,提高水資源利用率,號召節約用水;另一方面結合水污染的角度,應加強水質監測,污水達標排放或凈化后重復利用等。
本文標題:新建一中藝體部高二地理周練試題2
上一篇:來鳳中學高2023屆高三上期10月月考地理試題
下一篇:新建一中藝體部高二地理周練試題3
免責聲明:本文來源于網絡,文中有些文字或數據已經過期失效,僅供學習備課參考!
電腦版地址:http://www.epwitkey.net/jiaoxue/jiexi/19182.html
手機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jiexi/19182.html
上一篇:來鳳中學高2023屆高三上期10月月考地理試題
下一篇:新建一中藝體部高二地理周練試題3
免責聲明:本文來源于網絡,文中有些文字或數據已經過期失效,僅供學習備課參考!
電腦版地址:http://www.epwitkey.net/jiaoxue/jiexi/19182.html
手機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jiexi/191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