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屆南昌市一輪復習地理試卷7-資源環境與區域經濟
一.單項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44分)
位于寧夏境內的烏瑪高速公路,穿越騰格里沙漠東南緣,公路沿線的流動沙丘對其建設和安全運營帶來極大挑戰。為解決這一難題,研究者提出“六帶一體”的綜合防護體系(下圖)。據此完成1-3題。

1.導致高速公路兩側防護體系設置差異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地形狀況 B.沙丘類型 C.盛行風向 D.投資金額
2.該防護體系常綠灌木林帶中可種植沙冬青,推測該植物( )
①屬本地特有種,由自然演化形成②耐旱、耐寒、耐高溫
③由我國南方引種,葉面寬闊④根系發達,需水量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圖中礫石帶的主要作用是( )
A.增加下滲 B.固沙阻沙 C.隔離防火 D.生態景觀
干旱區植被在長期進化過程中,會選擇相適應的水分來源,以提高適應干旱環境的能力。好吉日嘎納、胡楊、白刺和梭梭是新疆艾比湖流域的主要種群。讀圖,據此完成4-5題。

4.在干旱荒漠區,對鹽堿抵抗力較強的是( )
A.好吉日嘎納 B.胡楊 C.白刺 D.梭梭
5.梭梭和胡楊都根系發達,深入地下500cm,主要是因為地下水( )
A.水質潔凈,水體污染少 B.水位穩定,季節變化小
C.水溫適宜,冬季不結冰 D.有機質多,水肥條件好
森林通過光合作用吸收并存儲二氧化碳,即碳匯,對實現碳中和有重要作用。下圖示意祁連山不同海拔等級(一級:1770~2770m,二級:2770~3770m,三級:3770~4770m,四級:4770~5740m)森林碳儲量與不同坡向森林碳儲量(單位:106t)統計。據此完成6-7題。

6.導致祁連山區森林碳儲量坡向差異明顯的因素主要是( )
A.地形 B.土壤 C.熱量 D.水分
7.擴大森林面積是增加森林碳匯的重要途徑。祁連山區森林碳匯增加潛力最大的區域是( )
A.一級海拔區 B.二級海拔區 C.三級海拔區 D.四級海拔區
2021年江西省提出打造浙贛粵運河。其中,浙贛運河連通浙江境內的常山江與江西境內的金沙溪,建成后將開辟江西內河出海新通道,讓錢塘江與鄱陽湖“牽手”。下圖示意浙贛運河規劃線路。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8.下列地理事物受浙贛運河開通影響最小的是( )
A.河運交通量 B.天馬鎮服務范圍
C.常山江水質 D.七一水庫蓄水量
9.運河上修建多座船閘的主要作用是( )
A.提高運河航運能力 B.提升河流水質
C.減輕運河泥沙淤積 D.減輕洪澇災害
下圖中陰影示意的M地區曾經是濕地(沼澤),年降水量是年蒸發量的1.2-1.5倍,遠低于英國的西部和北部。經過幾百年的開發,M地已經成為重要的農產品生產基地,但也存在諸多問題。據此完成10-12題。
10.開墾M地區首先應該( )
A.改善其熱量條件 B.改善土壤的水分條件
C.增加土壤的肥力 D.平整土地,加強光照
11.適宜在M地大面積種植的農作物有( )
A.水稻、甘蔗 B.小麥、油菜
C.棉花、大豆 D.小麥、甜菜
12.推測當前M地區農業發展中最不可能存在的問題是( )
A.肥力下降,病蟲害多發
B.表土流失,水利設施老化
C.海水倒灌,土地鹽堿化
D.土壤板結,水土資源污染
非洲國家剛果(金)鈷儲量占全球的一半,并擁有豐富的水力資源,但均缺乏有效開發。2021年7月,我國L集團獲得了該國最大鈷礦的開采權。下圖示意2025年全球鈷需求結構預測。據此完成13-15題。

13.我國企業在剛果(金)開發利用鈷礦時大多需要自建( )
A.鐵路 B.港口 C.電廠 D.水廠
14.品位低的鈷礦石在剛果(金)粗加工后再運回我國,主要目的是降低我國精煉鈷企業的( )
A.原料運費 B.產品運費
C.能源成本 D.勞動力成本
15.鈷產業鏈的形成與發展有利于我國( )
①形成全球性優勢產業②調整交通運輸結構
③大幅增加鈷礦石出口④節能減排有效推進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廢鋼鐵資源的快速增長將對鋼鐵工業的流程結構、企業布局、資源和能源消耗、碳排放產生重要影響,廢鋼鐵資源的綜合利用有利于鋼鐵工業的可持續發展。下圖示意我國鋼鐵生產—消費基本流程。據此完成16-17題。

16.考慮電力成本,長江經濟帶中最適合廢鋼處理企業布局的省份是( )
A.安徽省 B.上海市 C.江蘇省 D.湖北省
17.與傳統鋼鐵生產相比,廢鋼鐵資源綜合利用過程( )
A.三廢排放增多 B.生產工序復雜
C.原料來源廣泛 D.運輸成本提高
下圖為我國某煤炭資源型城市的主城區、礦區、鄉村演化示意圖。據此完成18-19題。

18.圖中顯示,該市( )
A.a階段主城區、礦區及鄉村均衡發展 B.b階段各生產要素均向礦區高度集中
C.c階段主城區對周邊地區輻射帶動能力強 D.煤炭資源在城市發展過程中作用逐漸加強
19.該城市的空間結構演化的主要動力是( )
A.產業結構 B.綠色生產 C.勞動力素質 D.用地規模
伴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經濟一體化發展,城市群成為未來城市化的主要空間支撐形態。城市群的構建旨在通過區域協作,形成競爭合力。但在實際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小城鎮與城市群整體發展水平不匹配的現象,被稱為“集聚陰影區”(發展水平滯后區)。有專家提出,小城鎮可以通過借用鄰近大城市因規模大具備的優勢條件來發展自己,這種理論被稱為“借用規模”。下圖為“蘇錫常小城鎮‘集聚陰影區’分布圖”。據此完成20-22題。

20.上海周邊“集聚陰影區”產生的主要原因是( )
A.周邊資源匱乏 B.與上海間交通不便 C.勞動力不足 D.上海的虹吸作用
21.“集聚陰影區”的出現( )
A.促進了區域一體化發展 B.改變了中心城市的服務職能
C.擴大了區域內部發展差距 D.加大了中心城市對人口的推力
22.消減“集聚陰影區”可采取的措施有( )
①區域實施多中心空間戰略②科學定位小城鎮功能③擴展城市用地規模④借用規模區域聯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二、綜合題(共56分)
23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毛烏素沙地中流動沙地、固定沙地與湖泊、河流、沼澤等景觀并存。上述景觀在自然和人文因素影響下可發生轉化。1995~2013年,流動沙地趨于固定,湖沼面積減小。一般而言,風沙沉積越多,風沙活動越強。某科研團隊調查1萬年以來毛烏素沙地東南部湖沼沉積和風沙沉積數量的變化,結果如圖8所示。圖9示意毛烏素沙地1995~2013年氣溫、降水的變化。

(1)分別簡述圖8所示 I、II、Ⅲ三個階段湖沼面積和風沙活動的變化特征,并歸納湖沼面積與風沙活動的關系。(4分)
(2)說明毛烏素沙地1995~2013年流動沙地趨于固定的自然原因。(3分)
(3)毛烏素沙地1995~2013年湖沼面積減小,試對此做出合理解釋。(3分)
(4)近些年來,毛烏素沙地綠化面積逐漸增大,有人認為“毛烏素沙地即將消失”。你是否贊同?表明你的態度并說明理由。(5分)
24.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我國東北平原某地地勢起伏較大,黑土廣布,局部地區春季融雪造成的水土流失甚至比夏季更為嚴重。該地春季融雪期一般為3~4月份,白天均溫約7℃,夜間均溫約-3℃.某科研機構在該地進行融雪侵蝕實驗,模擬相同融雪徑流量為3.7L/min條件下,土壤解凍深度分別為1cm、2cm、3cm的三次融雪實驗侵蝕率(一定的徑流量條件下,單位時間土壤的侵蝕量,下圖).近年來,該地采取橫坡壟作(沿等高線起壟耕作)、留茬耕作和秸稈覆蓋等措施,以減輕融雪對黑土的侵蝕。

(1)據圖歸納不同解凍深度土壤開始大量侵蝕的先后順序,并簡述其原因。(4分)
(2)若要模擬3cm解凍深度侵蝕率超過1cm、2cm解凍深度侵蝕率,推測需改變的實驗條件。(2分)
(3)與夏季雨水侵蝕相比,簡析該地局部地區春季融雪侵蝕更嚴重的自然原因。(4分)
(4)簡述橫坡壟作和留茬耕作對減輕黑土侵蝕的作用。(4分)
25.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科羅拉多河縱貫科羅拉多高原,形成壯觀的深切峽谷景觀。葛蘭大壩位于科羅拉多河上,建成于1963年,目前是美國第二高的水壩。葛蘭水壩蓄水之后,大壩下游輸沙總量減少,曾經豐富的河沙成為珍貴的資源,河岸環境受到威脅。支流泥沙的輸入對葛蘭大壩下游科羅拉多河河道及河岸系統的穩定性具有關鍵作用。下圖示意科羅拉多河葛蘭大壩。

(1)說明葛蘭水壩蓄水后下游河段泥沙減少的原因。(4分)
(2)分析葛蘭水壩下游河段河沙減少的危害。(4分)
(3)支流洪峰的泥沙大多淤積在交匯處以下一段距離內的干流中,試對此做出合理的解釋。(3分)
(4)指出洪峰挾帶的泥沙淤積空間分布復雜的原因。(3分)
26.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鎂與鋁、銅、鋅等金屬可合成高強度合金,鎂礦冶煉能耗大。陜西府谷縣附近鎂、硅鐵等礦產豐富,形成了原煤-煤炭熱解一發電-硅鐵一鎂冶煉產業鏈。目前,府谷鎂業是鎂冶煉的“巨人”,鎂合金制造的“矮子”。2021年,府谷縣出臺了嚴格的控能耗總量、控能耗強度“雙控”政策。左圖為府谷縣位置圖,右圖為府谷縣鎂冶煉產業鏈示意圖(粗線代表主要生產流程)。

(1)分析陜西府谷縣發展鎂礦冶煉業的優勢資源條件。(4分)
(2)說明清潔生產在府谷縣鎂冶煉產業鏈中的體現。(6分)
(3)基于“雙控”政策,從企業角度為府谷縣鎂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出合理化建議。(3分)
1.C2.A3.C4.A5.B6.D7.A8.D9.A10.B11.D
12.C13.C14.A15.D16.D17.C18.C19.A20.D21.C22.B
23.(1)I 階段湖沼面積有所擴大,風沙活動波動中略有減弱;(1分)II 階段湖沼面積達到最大(極盛),風沙活動先弱后強;(1分)Ⅲ階段湖沼面積驟減,風沙活動劇烈波動增強。(1分)湖沼面積與風沙活動此消彼長(1分)。
(2)氣溫無明顯變化趨勢(1分),降水呈波動增加(1分),有利于當地植被生長,流動沙丘(地)趨于固定(1分)。
(3)人類活動強度增加,生產生活消耗的水量增加(1分),導致蒸發(騰)增加(1分),地表水減少(1分)。
(4)贊同(5分) 理由:年降水量已增加到近450毫米,趨向濕潤,自然條件改善,(1分)流動沙地逐漸固定(1分);隨著科學技術進步(1分),植樹造林及農業生產水平不斷提高,沙地景觀最終消失(1分)。
反對 理由:沙地是一種自然景觀,1萬年以來,盡管氣候波動變化(1分),這里沙地與湖沼景觀共存(1分)(目前雖然偏濕潤,可能過些年偏干旱;該沙地東南部降水偏多,但西北部降水較少);過度綠化(農業發展和植樹造林),蒸騰量大增(1分),會加重區域的干旱程度,導致風沙活動加強(1分)。
24.(1)解凍深度越深,土壤開始大量侵蝕越晚(1分)。原因:凍結層起隔水層的作用(1分);解凍深度越深,融雪徑流下滲越多(1分),大量產生地表徑流越晚,開始大量侵蝕越晚(1分)。
(2)延長模擬實驗時間(1分);增大融雪徑流量(1分)。
(3)春季升溫快(或晝暖夜冷),夜凍晝融交替變化(1分),使表層土壤疏松,抗沖刷能力減弱(1分);土地完全裸露,缺少植被(或農作物)保護(1分)。凍土阻隔,融雪徑流下滲量少,地表徑流量大(1分)。
(4)橫坡壟作:攔蓄融雪徑流,增加下滲量(1分),減小、減緩地表徑流,減弱對黑土的沖刷(1分);留茬耕作:增加地表粗糙度,減小地表徑流流速(1分);固定和攔蓄泥土,防止黑土流失(1分)。
25.(1)高壩蓄水空間大,大量泥沙在庫區沉積(1分),向壩下的輸沙量下降(1分);大壩調節徑流,壩下徑流量減少(1分),尤其是洪峰大幅削減,挾沙能力降低(1分)。
(2)河沙減少,水流侵蝕力增強(1分),易導致河岸崩塌,威脅兩岸居民的生產生活(1分);具有經濟價值的河沙資源減少(1分);破壞生物生存環境,生物多樣性降低(1分);影響河道斷面的規整性,可能降低河道行洪能力,增加河段防洪壓力(1分)。
(3)支流多瀑布、落差大、流速快、泥沙難以堆積,集中輸向干流;(1分)干支流交匯河段頂托作用顯著,流速慢,泥沙淤積;(1分)干流落差小,流速慢,支流輸入的泥沙快速沉積。(1分)
(4)河道寬窄不一(1分);河道彎曲(1分);不同河段水下坡度及河流兩岸地貌的差異大。(1分)
26.(1)附近鎂、硅鐵等儲量巨大,原料充足;(1分)煤炭資源豐富,動力充足;(1分)臨近黃河,水資源豐富;(1分)土地資源豐富;(1分)勞動力豐富廉價。(1分)(4點即可得滿分)
(2)煤洗選后進行蘭炭生產,實現資源輸入減量化,減少污染物排放量;(1分)煤矸石、焦渣和煤泥發電,焦油深加工,實現資源的再利用;(1分)煉鎂還原渣生產水泥和免燒磚,實現廢棄物的再生資源化;(1分)鎂冶煉產業鏈的清潔生產,實現了減少污染物的排放,廢棄物的再利用。(1分)
(3)適當壓編鎂冶煉的生產規模;(1分)提高冶煉技術,提高能源利用率;(1分)加大科技投入,發展鎂合金深加工,延長產業鏈。(1分)
附選擇題解析
1.【解析】根據圖示可知,高速公路兩側防護體系設置差異主要是高立式阻沙柵欄和高立式大風格沙障和生態景觀林帶的寬度的差異,主要體現在阻沙和固沙和生態保護方面的差異,在該地冬季風(西北風)強勁,且西部是騰格里沙漠,西部沙源豐富。西北風影響下的風沙活動多,需要嚴密防范;夏季風力較弱,東部防護帶稍窄,導致兩側防護體系設置差異的主要原因是盛行風向。C正確;兩側的地形狀況、沙丘類型沒有明顯差別,AB錯誤;投資金額不是主要原因,D錯誤。故選C。
2.【解析】該地地處我國西北部溫帶大陸性氣候區,氣候干旱,降水少,氣溫日較差和年較差都較大,生態環境惡劣,該公路穿越騰格里沙漠東南緣,沙冬青應屬本地特有種,由自然演化形成,而且具有耐旱、耐寒、耐高溫的特征,否則很難生長,①②正確;我國南方氣候濕潤,該地引種南方樹種適應不了當地干旱環境,葉面寬闊蒸騰作用強,會導致嚴重缺水;根系發達,可以從很廣很深的地下吸收水分,當地氣候干旱,水資源缺乏,所種植物應該需水量少,③④錯誤。綜上所述,A正確,BCD錯誤。故選A。
3.【解析】圖中礫石帶的主要作用是隔離防火,該地夏季高溫干燥,路面升溫快,尤其白天溫度高,車輛在白天行駛過程中與路面摩擦溫度更高,礫石帶將林帶與路面隔開,防止枯枝落葉飄到路面上,引發火災,C正確;該地降水少,不是考慮增加下滲,A錯誤;起到固沙阻沙作用的主要是沙障和林帶,B錯誤;生態景觀林起到生態景觀作用,D錯誤。故選C。
4.【解析】從圖中看好吉日嘎納、胡楊、白刺和梭梭四種植物中好吉日嘎納扎根較淺,主要分布在表層土中。這些植被主要生長在干旱區,地表鹽漬化嚴重,表層土鹽分高,好吉日嘎納扎根較淺,主要分布在表層土中說明其鹽堿抵抗力較強,其余扎根深,說明對鹽堿抵抗力較弱,故A正確。
5.【解析】這些干旱區人類活動少,表層、深層均水質潔凈,水體污染少,故A錯誤;地下深處,水分不易蒸發,水位穩定,季節變化小,有利于根系獲取水分,故B正確;冬季結不結冰要看所在區域的緯度、海拔,新疆部分緯度高、海拔高的地方冬季500cm處也可能結冰,故C錯誤;干旱區總體土壤貧瘠,有機質少,水肥條件不好,故D錯誤。綜上,選B。
6.【解析】讀圖,陰坡森林碳儲量最大,原因在于祁連山位于我國內陸地區,降水較少,陰坡受太陽輻射影響較小,熱量不足,土壤蒸發較少,水分條件更好,有利于森林植被的生長,森林碳儲量最大,主要影響因素是水分,而不是熱量,D正確,C錯。無法明確陰坡的地形和土壤與其他坡向是否存在明顯差異,AB錯。故選D。
7.【解析】三級和四級海拔區海拔高,熱量條件差,不適合森林生長,森林碳匯增加潛力較小,CD錯。二級海拔區森林本身面積較大,且相比于一級海拔區,其受人類活動影響小,其森林面積增加的潛力小,B錯。一級海拔區海拔相對較低,熱量條件滿足森林生長,且受人類活動影響較強,可適當減少人類活動對植被的破壞,增加森林面積,增加森林碳匯,A正確,故選A。
8.【解析】七一水庫位于運河上游,與運河連通少,蓄水量受運河影響小,故D正確;運河開通溝通常山江與金沙溪,進而提高運河航運能力,會增加河運交通量,A錯誤;由于交通條件改善,天馬鎮服務范圍會擴大,B錯誤;運河開通后,會增加水污染,影響常山江下游水質,C錯誤;故選D。
9.【解析】運河上修建船閘可通過閘門控制航道內灌、泄水,以升降水位,保證船只在不同水位間順利通航,A正確;船閘通過調節水位差,河流流速減慢,泥沙淤積增加,BC錯誤;修船閘無法減輕洪澇災害,D錯誤,故選A。
10.【解析】由圖文材料可知M地區原來是沼澤,地勢低平,土壤中水分過多,所以開墾前首要排水,故B選項正確;在熱量很低的地區,最需要改善熱量條件,而M地區發展農業最明顯受限條件不是熱量,故A選項錯誤;在土肥低的地區,最需要增加土肥,而M地區發展農業最明顯受限條件不是土壤肥力,故C選項錯誤;M地區地勢低平,故平整土地不是M地區開墾考慮的首要條件。故選B選項。
11.【解析】M地地處盛行西風的背風一側,降水相對較少,光照熱量相對充足,適合小麥和甜菜的生長,故D選項正確;水稻主要是季風氣候區作物,雨熱同期,故A選項錯誤;油菜是長日照作物,故B選項錯誤;棉花喜溫、好光,故C選項錯誤。故選D選項。
12.【解析】M地區為溫帶海洋性氣候,河流沒有明顯的枯水期,降水量大于蒸發量,所以海水倒灌、土地鹽堿化最不可能存在,故C選項正確。M地區經過幾百年的開發,土壤肥力有可能會有所下降,病蟲害多發,故A選項錯誤;M地區經過幾百年的開發,水利設施可能會存在老化,故B選項錯誤;M地區經過幾百年的開發,土壤有可能板結,水土資源有可能會污染,故D選項錯誤。故選C選項。
【點睛】要熟悉M地區的區域特征:地形特征是地勢低平,排水不暢,故發展農業首要考慮排水問題;氣候類型及其特征,是溫帶海洋性氣候,全年溫和濕潤,適合小麥和甜菜的生長,不適合水稻、油菜和棉花的生長。
13.【解析】剛果(金)是聯合國公布的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經濟以農業、采礦業為主,工業欠發達。剛果(金)因其資源開發和殖民地時期發展,原本鐵路線路較多,需要修建的比重不大,A選項錯誤。由于本區降水較多,河流眾多,西部沿海地區及河流沿線,均有港口分布,B選項錯誤。其雖擁有豐富的水力資源,但缺乏有效開發,造成電力能源不足,限制了工業發展,故需要修建電廠,C選項正確。剛果河及其支流眾多,水資源較為豐富,D選項錯誤。故選C。
14.【解析】品位低的鈷礦石在剛果(金)粗加工后再運回我國,經過粗加工后去除無用的廢礦物,可以減少這部分運輸的費用,降低原料運輸費用,A選項正確。產品是中國生產加工出來的,再銷往其他國家,產品運費與剛果原料粗加工無關, B選項錯誤。在剛果粗加工,在中國精加工,減少的是無用廢礦的運輸費用,有可能降低能源成本,但這不是主要目的,C選項錯誤。在中國精加工,用工成本基本沒變,排除D選項。故選A
15.【解析】延長鈷產品產業鏈,增加產業附加值可以提高鈷產業在全球產業優勢,①正確。鈷產業的發展與交通運輸結構無關,②錯誤。鈷礦石的出口是剛果(金),并不是我國,③錯誤?梢钥吹解挳a業的延伸方向有新能源方向,可以大大減少對傳統能源的使用,有利于節能減排,④正確,①④正確。故選D。
16.【解析】根據題意,結合所學知識,主要考慮電力成本因素,選擇清潔的能源最為適合,長江經濟帶主要的清潔能源是水能資源。安徽省地形分布有丘陵和平原,地勢起伏較小,水能資源不豐富,故A不選;上海市和江蘇省地勢地平,水能資源缺乏,故BC不選;湖北省位于我國地勢的二三級階梯過渡地帶,地勢落差大,且長江水量較大,水能資源豐富,故D正確。答案選擇D。
17.【解析】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圖中顯示廢棄的鋼鐵再次鑄造利用,減少了固體廢棄物的堆放,且生產過程中將鍛造的廢鋼再次加工利用,節約了部分運輸成本,故AD不選;而資源綜合利用只需要將廢棄的鋼材回收鑄造即可,不需要煉鐵等階段,工序簡單,故B不選;圖中顯示除鍛造廢鋼外,還有大部分的折舊廢鋼,來源于使用的各個行業,因此原料來源廣泛,故C正確。答案選擇C。
【點睛】鋼鐵工業的污染物:分為氣態、液態、固態污染物三大類。氣態污染物主要是高爐、轉爐、加熱爐、燒結機、焦爐、鍋爐、石灰窯等爐窯排放的沒有回收價值的煤氣和煙氣;液態污染物主要是各個爐窯和設備除塵廢水、冷卻廢水和工業油污等外排部分;固態污染物主要是轉爐鋼渣、高爐水渣、工業廢棄物、廠區垃圾等。
18.【解析】由a階段的要素流動可知,鄉村要素向城區和礦區流動,礦區向主城區流動,說明三者發展不均衡,A錯誤:b階段礦區的要素向主城區加強流動,說明主城區的制造業對能源需求旺盛,主城區的制造業為主導產業,吸納礦區生產要素,B錯誤;c階段,主城區與鄉村、礦區之間要素的雙向流動增強,礦區的近郊出現制造業,鄉村出現農產品加工業,說明主城區進行了產業結構調整,通過遷出資源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工業到礦區和鄉村,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和服務業,主城區的帶動和輻射增強,C正確:煤炭在a-b階段增強,b-c階段減弱,c階段產業轉型升級,對煤炭需求減少,D錯誤。故選C。
19.【解析】城市經濟的發展是推動城市發展的內在力量,是城市空間結構演變的根本動力。由圖可知,該城市主城區產業經歷了由制造業、服務業向新興工業、高新技術產業、綜合服務業的轉型發展過程,故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是城市的空間結構演化的主要動力,A正確;示意圖中綠色生產、勞動力素質、用地規模等對該城市的空間結構演化的推動作用沒有明顯體現,故排除BCD三項。因此,本題選A。
20.【解析】由題意,蘇錫常城市帶,地處長江中下游地區,人口眾多,距離上海市近,與上海市之間有便捷的交通,有優越的氣候資源、較豐富的水資源及勞動力資源,A、B、C錯;上海市經濟發展水平高,生活質量、就業環境等要優于蘇錫常城市帶,具有巨大吸引力,這種吸引會造成蘇錫常城市帶人口、資源等發展要素向上海流動,從而出現發展水平滯后的“集聚陰影區”,D正確。故選D。
21.【解析】“集聚陰影區”發展水平滯后,加大了與區域內周邊城市的差距,不利于區域一體化的發展,A錯,C正確;“集聚陰影區”不會改變中心城市的服務職能,B錯;中心城市經濟發展水平高于“集聚陰影區”,對其會產生拉力,D錯。故選C。
22.【解析】“集聚陰影區”可以把握自身優勢,科學定位,尋找發展機遇;通過交通線等的建設,加強與中心城市及周邊區域聯系,借用大城市規模優勢,促進發展;區域發展可設置多中心發展戰略,加大對“集聚陰影區”的輻射和帶動作用,①②④正確;擴展城市用地規模不能解決經濟協同發展問題,從而無法消減“集聚陰影區”,③錯。故選B。
位于寧夏境內的烏瑪高速公路,穿越騰格里沙漠東南緣,公路沿線的流動沙丘對其建設和安全運營帶來極大挑戰。為解決這一難題,研究者提出“六帶一體”的綜合防護體系(下圖)。據此完成1-3題。

1.導致高速公路兩側防護體系設置差異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地形狀況 B.沙丘類型 C.盛行風向 D.投資金額
2.該防護體系常綠灌木林帶中可種植沙冬青,推測該植物( )
①屬本地特有種,由自然演化形成②耐旱、耐寒、耐高溫
③由我國南方引種,葉面寬闊④根系發達,需水量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圖中礫石帶的主要作用是( )
A.增加下滲 B.固沙阻沙 C.隔離防火 D.生態景觀
干旱區植被在長期進化過程中,會選擇相適應的水分來源,以提高適應干旱環境的能力。好吉日嘎納、胡楊、白刺和梭梭是新疆艾比湖流域的主要種群。讀圖,據此完成4-5題。

4.在干旱荒漠區,對鹽堿抵抗力較強的是( )
A.好吉日嘎納 B.胡楊 C.白刺 D.梭梭
5.梭梭和胡楊都根系發達,深入地下500cm,主要是因為地下水( )
A.水質潔凈,水體污染少 B.水位穩定,季節變化小
C.水溫適宜,冬季不結冰 D.有機質多,水肥條件好
森林通過光合作用吸收并存儲二氧化碳,即碳匯,對實現碳中和有重要作用。下圖示意祁連山不同海拔等級(一級:1770~2770m,二級:2770~3770m,三級:3770~4770m,四級:4770~5740m)森林碳儲量與不同坡向森林碳儲量(單位:106t)統計。據此完成6-7題。

6.導致祁連山區森林碳儲量坡向差異明顯的因素主要是( )
A.地形 B.土壤 C.熱量 D.水分
7.擴大森林面積是增加森林碳匯的重要途徑。祁連山區森林碳匯增加潛力最大的區域是( )
A.一級海拔區 B.二級海拔區 C.三級海拔區 D.四級海拔區
2021年江西省提出打造浙贛粵運河。其中,浙贛運河連通浙江境內的常山江與江西境內的金沙溪,建成后將開辟江西內河出海新通道,讓錢塘江與鄱陽湖“牽手”。下圖示意浙贛運河規劃線路。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8.下列地理事物受浙贛運河開通影響最小的是( )
A.河運交通量 B.天馬鎮服務范圍
C.常山江水質 D.七一水庫蓄水量
9.運河上修建多座船閘的主要作用是( )
A.提高運河航運能力 B.提升河流水質
C.減輕運河泥沙淤積 D.減輕洪澇災害
下圖中陰影示意的M地區曾經是濕地(沼澤),年降水量是年蒸發量的1.2-1.5倍,遠低于英國的西部和北部。經過幾百年的開發,M地已經成為重要的農產品生產基地,但也存在諸多問題。據此完成10-12題。

A.改善其熱量條件 B.改善土壤的水分條件
C.增加土壤的肥力 D.平整土地,加強光照
11.適宜在M地大面積種植的農作物有( )
A.水稻、甘蔗 B.小麥、油菜
C.棉花、大豆 D.小麥、甜菜
12.推測當前M地區農業發展中最不可能存在的問題是( )
A.肥力下降,病蟲害多發
B.表土流失,水利設施老化
C.海水倒灌,土地鹽堿化
D.土壤板結,水土資源污染
非洲國家剛果(金)鈷儲量占全球的一半,并擁有豐富的水力資源,但均缺乏有效開發。2021年7月,我國L集團獲得了該國最大鈷礦的開采權。下圖示意2025年全球鈷需求結構預測。據此完成13-15題。

13.我國企業在剛果(金)開發利用鈷礦時大多需要自建( )
A.鐵路 B.港口 C.電廠 D.水廠
14.品位低的鈷礦石在剛果(金)粗加工后再運回我國,主要目的是降低我國精煉鈷企業的( )
A.原料運費 B.產品運費
C.能源成本 D.勞動力成本
15.鈷產業鏈的形成與發展有利于我國( )
①形成全球性優勢產業②調整交通運輸結構
③大幅增加鈷礦石出口④節能減排有效推進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廢鋼鐵資源的快速增長將對鋼鐵工業的流程結構、企業布局、資源和能源消耗、碳排放產生重要影響,廢鋼鐵資源的綜合利用有利于鋼鐵工業的可持續發展。下圖示意我國鋼鐵生產—消費基本流程。據此完成16-17題。

16.考慮電力成本,長江經濟帶中最適合廢鋼處理企業布局的省份是( )
A.安徽省 B.上海市 C.江蘇省 D.湖北省
17.與傳統鋼鐵生產相比,廢鋼鐵資源綜合利用過程( )
A.三廢排放增多 B.生產工序復雜
C.原料來源廣泛 D.運輸成本提高
下圖為我國某煤炭資源型城市的主城區、礦區、鄉村演化示意圖。據此完成18-19題。

18.圖中顯示,該市( )
A.a階段主城區、礦區及鄉村均衡發展 B.b階段各生產要素均向礦區高度集中
C.c階段主城區對周邊地區輻射帶動能力強 D.煤炭資源在城市發展過程中作用逐漸加強
19.該城市的空間結構演化的主要動力是( )
A.產業結構 B.綠色生產 C.勞動力素質 D.用地規模
伴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經濟一體化發展,城市群成為未來城市化的主要空間支撐形態。城市群的構建旨在通過區域協作,形成競爭合力。但在實際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小城鎮與城市群整體發展水平不匹配的現象,被稱為“集聚陰影區”(發展水平滯后區)。有專家提出,小城鎮可以通過借用鄰近大城市因規模大具備的優勢條件來發展自己,這種理論被稱為“借用規模”。下圖為“蘇錫常小城鎮‘集聚陰影區’分布圖”。據此完成20-22題。

20.上海周邊“集聚陰影區”產生的主要原因是( )
A.周邊資源匱乏 B.與上海間交通不便 C.勞動力不足 D.上海的虹吸作用
21.“集聚陰影區”的出現( )
A.促進了區域一體化發展 B.改變了中心城市的服務職能
C.擴大了區域內部發展差距 D.加大了中心城市對人口的推力
22.消減“集聚陰影區”可采取的措施有( )
①區域實施多中心空間戰略②科學定位小城鎮功能③擴展城市用地規模④借用規模區域聯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二、綜合題(共56分)
23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毛烏素沙地中流動沙地、固定沙地與湖泊、河流、沼澤等景觀并存。上述景觀在自然和人文因素影響下可發生轉化。1995~2013年,流動沙地趨于固定,湖沼面積減小。一般而言,風沙沉積越多,風沙活動越強。某科研團隊調查1萬年以來毛烏素沙地東南部湖沼沉積和風沙沉積數量的變化,結果如圖8所示。圖9示意毛烏素沙地1995~2013年氣溫、降水的變化。

(1)分別簡述圖8所示 I、II、Ⅲ三個階段湖沼面積和風沙活動的變化特征,并歸納湖沼面積與風沙活動的關系。(4分)
(2)說明毛烏素沙地1995~2013年流動沙地趨于固定的自然原因。(3分)
(3)毛烏素沙地1995~2013年湖沼面積減小,試對此做出合理解釋。(3分)
(4)近些年來,毛烏素沙地綠化面積逐漸增大,有人認為“毛烏素沙地即將消失”。你是否贊同?表明你的態度并說明理由。(5分)
24.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我國東北平原某地地勢起伏較大,黑土廣布,局部地區春季融雪造成的水土流失甚至比夏季更為嚴重。該地春季融雪期一般為3~4月份,白天均溫約7℃,夜間均溫約-3℃.某科研機構在該地進行融雪侵蝕實驗,模擬相同融雪徑流量為3.7L/min條件下,土壤解凍深度分別為1cm、2cm、3cm的三次融雪實驗侵蝕率(一定的徑流量條件下,單位時間土壤的侵蝕量,下圖).近年來,該地采取橫坡壟作(沿等高線起壟耕作)、留茬耕作和秸稈覆蓋等措施,以減輕融雪對黑土的侵蝕。

(1)據圖歸納不同解凍深度土壤開始大量侵蝕的先后順序,并簡述其原因。(4分)
(2)若要模擬3cm解凍深度侵蝕率超過1cm、2cm解凍深度侵蝕率,推測需改變的實驗條件。(2分)
(3)與夏季雨水侵蝕相比,簡析該地局部地區春季融雪侵蝕更嚴重的自然原因。(4分)
(4)簡述橫坡壟作和留茬耕作對減輕黑土侵蝕的作用。(4分)
25.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科羅拉多河縱貫科羅拉多高原,形成壯觀的深切峽谷景觀。葛蘭大壩位于科羅拉多河上,建成于1963年,目前是美國第二高的水壩。葛蘭水壩蓄水之后,大壩下游輸沙總量減少,曾經豐富的河沙成為珍貴的資源,河岸環境受到威脅。支流泥沙的輸入對葛蘭大壩下游科羅拉多河河道及河岸系統的穩定性具有關鍵作用。下圖示意科羅拉多河葛蘭大壩。

(1)說明葛蘭水壩蓄水后下游河段泥沙減少的原因。(4分)
(2)分析葛蘭水壩下游河段河沙減少的危害。(4分)
(3)支流洪峰的泥沙大多淤積在交匯處以下一段距離內的干流中,試對此做出合理的解釋。(3分)
(4)指出洪峰挾帶的泥沙淤積空間分布復雜的原因。(3分)
26.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鎂與鋁、銅、鋅等金屬可合成高強度合金,鎂礦冶煉能耗大。陜西府谷縣附近鎂、硅鐵等礦產豐富,形成了原煤-煤炭熱解一發電-硅鐵一鎂冶煉產業鏈。目前,府谷鎂業是鎂冶煉的“巨人”,鎂合金制造的“矮子”。2021年,府谷縣出臺了嚴格的控能耗總量、控能耗強度“雙控”政策。左圖為府谷縣位置圖,右圖為府谷縣鎂冶煉產業鏈示意圖(粗線代表主要生產流程)。

(1)分析陜西府谷縣發展鎂礦冶煉業的優勢資源條件。(4分)
(2)說明清潔生產在府谷縣鎂冶煉產業鏈中的體現。(6分)
(3)基于“雙控”政策,從企業角度為府谷縣鎂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出合理化建議。(3分)
1.C2.A3.C4.A5.B6.D7.A8.D9.A10.B11.D
12.C13.C14.A15.D16.D17.C18.C19.A20.D21.C22.B
23.(1)I 階段湖沼面積有所擴大,風沙活動波動中略有減弱;(1分)II 階段湖沼面積達到最大(極盛),風沙活動先弱后強;(1分)Ⅲ階段湖沼面積驟減,風沙活動劇烈波動增強。(1分)湖沼面積與風沙活動此消彼長(1分)。
(2)氣溫無明顯變化趨勢(1分),降水呈波動增加(1分),有利于當地植被生長,流動沙丘(地)趨于固定(1分)。
(3)人類活動強度增加,生產生活消耗的水量增加(1分),導致蒸發(騰)增加(1分),地表水減少(1分)。
(4)贊同(5分) 理由:年降水量已增加到近450毫米,趨向濕潤,自然條件改善,(1分)流動沙地逐漸固定(1分);隨著科學技術進步(1分),植樹造林及農業生產水平不斷提高,沙地景觀最終消失(1分)。
反對 理由:沙地是一種自然景觀,1萬年以來,盡管氣候波動變化(1分),這里沙地與湖沼景觀共存(1分)(目前雖然偏濕潤,可能過些年偏干旱;該沙地東南部降水偏多,但西北部降水較少);過度綠化(農業發展和植樹造林),蒸騰量大增(1分),會加重區域的干旱程度,導致風沙活動加強(1分)。
24.(1)解凍深度越深,土壤開始大量侵蝕越晚(1分)。原因:凍結層起隔水層的作用(1分);解凍深度越深,融雪徑流下滲越多(1分),大量產生地表徑流越晚,開始大量侵蝕越晚(1分)。
(2)延長模擬實驗時間(1分);增大融雪徑流量(1分)。
(3)春季升溫快(或晝暖夜冷),夜凍晝融交替變化(1分),使表層土壤疏松,抗沖刷能力減弱(1分);土地完全裸露,缺少植被(或農作物)保護(1分)。凍土阻隔,融雪徑流下滲量少,地表徑流量大(1分)。
(4)橫坡壟作:攔蓄融雪徑流,增加下滲量(1分),減小、減緩地表徑流,減弱對黑土的沖刷(1分);留茬耕作:增加地表粗糙度,減小地表徑流流速(1分);固定和攔蓄泥土,防止黑土流失(1分)。
25.(1)高壩蓄水空間大,大量泥沙在庫區沉積(1分),向壩下的輸沙量下降(1分);大壩調節徑流,壩下徑流量減少(1分),尤其是洪峰大幅削減,挾沙能力降低(1分)。
(2)河沙減少,水流侵蝕力增強(1分),易導致河岸崩塌,威脅兩岸居民的生產生活(1分);具有經濟價值的河沙資源減少(1分);破壞生物生存環境,生物多樣性降低(1分);影響河道斷面的規整性,可能降低河道行洪能力,增加河段防洪壓力(1分)。
(3)支流多瀑布、落差大、流速快、泥沙難以堆積,集中輸向干流;(1分)干支流交匯河段頂托作用顯著,流速慢,泥沙淤積;(1分)干流落差小,流速慢,支流輸入的泥沙快速沉積。(1分)
(4)河道寬窄不一(1分);河道彎曲(1分);不同河段水下坡度及河流兩岸地貌的差異大。(1分)
26.(1)附近鎂、硅鐵等儲量巨大,原料充足;(1分)煤炭資源豐富,動力充足;(1分)臨近黃河,水資源豐富;(1分)土地資源豐富;(1分)勞動力豐富廉價。(1分)(4點即可得滿分)
(2)煤洗選后進行蘭炭生產,實現資源輸入減量化,減少污染物排放量;(1分)煤矸石、焦渣和煤泥發電,焦油深加工,實現資源的再利用;(1分)煉鎂還原渣生產水泥和免燒磚,實現廢棄物的再生資源化;(1分)鎂冶煉產業鏈的清潔生產,實現了減少污染物的排放,廢棄物的再利用。(1分)
(3)適當壓編鎂冶煉的生產規模;(1分)提高冶煉技術,提高能源利用率;(1分)加大科技投入,發展鎂合金深加工,延長產業鏈。(1分)
附選擇題解析
1.【解析】根據圖示可知,高速公路兩側防護體系設置差異主要是高立式阻沙柵欄和高立式大風格沙障和生態景觀林帶的寬度的差異,主要體現在阻沙和固沙和生態保護方面的差異,在該地冬季風(西北風)強勁,且西部是騰格里沙漠,西部沙源豐富。西北風影響下的風沙活動多,需要嚴密防范;夏季風力較弱,東部防護帶稍窄,導致兩側防護體系設置差異的主要原因是盛行風向。C正確;兩側的地形狀況、沙丘類型沒有明顯差別,AB錯誤;投資金額不是主要原因,D錯誤。故選C。
2.【解析】該地地處我國西北部溫帶大陸性氣候區,氣候干旱,降水少,氣溫日較差和年較差都較大,生態環境惡劣,該公路穿越騰格里沙漠東南緣,沙冬青應屬本地特有種,由自然演化形成,而且具有耐旱、耐寒、耐高溫的特征,否則很難生長,①②正確;我國南方氣候濕潤,該地引種南方樹種適應不了當地干旱環境,葉面寬闊蒸騰作用強,會導致嚴重缺水;根系發達,可以從很廣很深的地下吸收水分,當地氣候干旱,水資源缺乏,所種植物應該需水量少,③④錯誤。綜上所述,A正確,BCD錯誤。故選A。
3.【解析】圖中礫石帶的主要作用是隔離防火,該地夏季高溫干燥,路面升溫快,尤其白天溫度高,車輛在白天行駛過程中與路面摩擦溫度更高,礫石帶將林帶與路面隔開,防止枯枝落葉飄到路面上,引發火災,C正確;該地降水少,不是考慮增加下滲,A錯誤;起到固沙阻沙作用的主要是沙障和林帶,B錯誤;生態景觀林起到生態景觀作用,D錯誤。故選C。
4.【解析】從圖中看好吉日嘎納、胡楊、白刺和梭梭四種植物中好吉日嘎納扎根較淺,主要分布在表層土中。這些植被主要生長在干旱區,地表鹽漬化嚴重,表層土鹽分高,好吉日嘎納扎根較淺,主要分布在表層土中說明其鹽堿抵抗力較強,其余扎根深,說明對鹽堿抵抗力較弱,故A正確。
5.【解析】這些干旱區人類活動少,表層、深層均水質潔凈,水體污染少,故A錯誤;地下深處,水分不易蒸發,水位穩定,季節變化小,有利于根系獲取水分,故B正確;冬季結不結冰要看所在區域的緯度、海拔,新疆部分緯度高、海拔高的地方冬季500cm處也可能結冰,故C錯誤;干旱區總體土壤貧瘠,有機質少,水肥條件不好,故D錯誤。綜上,選B。
6.【解析】讀圖,陰坡森林碳儲量最大,原因在于祁連山位于我國內陸地區,降水較少,陰坡受太陽輻射影響較小,熱量不足,土壤蒸發較少,水分條件更好,有利于森林植被的生長,森林碳儲量最大,主要影響因素是水分,而不是熱量,D正確,C錯。無法明確陰坡的地形和土壤與其他坡向是否存在明顯差異,AB錯。故選D。
7.【解析】三級和四級海拔區海拔高,熱量條件差,不適合森林生長,森林碳匯增加潛力較小,CD錯。二級海拔區森林本身面積較大,且相比于一級海拔區,其受人類活動影響小,其森林面積增加的潛力小,B錯。一級海拔區海拔相對較低,熱量條件滿足森林生長,且受人類活動影響較強,可適當減少人類活動對植被的破壞,增加森林面積,增加森林碳匯,A正確,故選A。
8.【解析】七一水庫位于運河上游,與運河連通少,蓄水量受運河影響小,故D正確;運河開通溝通常山江與金沙溪,進而提高運河航運能力,會增加河運交通量,A錯誤;由于交通條件改善,天馬鎮服務范圍會擴大,B錯誤;運河開通后,會增加水污染,影響常山江下游水質,C錯誤;故選D。
9.【解析】運河上修建船閘可通過閘門控制航道內灌、泄水,以升降水位,保證船只在不同水位間順利通航,A正確;船閘通過調節水位差,河流流速減慢,泥沙淤積增加,BC錯誤;修船閘無法減輕洪澇災害,D錯誤,故選A。
10.【解析】由圖文材料可知M地區原來是沼澤,地勢低平,土壤中水分過多,所以開墾前首要排水,故B選項正確;在熱量很低的地區,最需要改善熱量條件,而M地區發展農業最明顯受限條件不是熱量,故A選項錯誤;在土肥低的地區,最需要增加土肥,而M地區發展農業最明顯受限條件不是土壤肥力,故C選項錯誤;M地區地勢低平,故平整土地不是M地區開墾考慮的首要條件。故選B選項。
11.【解析】M地地處盛行西風的背風一側,降水相對較少,光照熱量相對充足,適合小麥和甜菜的生長,故D選項正確;水稻主要是季風氣候區作物,雨熱同期,故A選項錯誤;油菜是長日照作物,故B選項錯誤;棉花喜溫、好光,故C選項錯誤。故選D選項。
12.【解析】M地區為溫帶海洋性氣候,河流沒有明顯的枯水期,降水量大于蒸發量,所以海水倒灌、土地鹽堿化最不可能存在,故C選項正確。M地區經過幾百年的開發,土壤肥力有可能會有所下降,病蟲害多發,故A選項錯誤;M地區經過幾百年的開發,水利設施可能會存在老化,故B選項錯誤;M地區經過幾百年的開發,土壤有可能板結,水土資源有可能會污染,故D選項錯誤。故選C選項。
【點睛】要熟悉M地區的區域特征:地形特征是地勢低平,排水不暢,故發展農業首要考慮排水問題;氣候類型及其特征,是溫帶海洋性氣候,全年溫和濕潤,適合小麥和甜菜的生長,不適合水稻、油菜和棉花的生長。
13.【解析】剛果(金)是聯合國公布的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經濟以農業、采礦業為主,工業欠發達。剛果(金)因其資源開發和殖民地時期發展,原本鐵路線路較多,需要修建的比重不大,A選項錯誤。由于本區降水較多,河流眾多,西部沿海地區及河流沿線,均有港口分布,B選項錯誤。其雖擁有豐富的水力資源,但缺乏有效開發,造成電力能源不足,限制了工業發展,故需要修建電廠,C選項正確。剛果河及其支流眾多,水資源較為豐富,D選項錯誤。故選C。
14.【解析】品位低的鈷礦石在剛果(金)粗加工后再運回我國,經過粗加工后去除無用的廢礦物,可以減少這部分運輸的費用,降低原料運輸費用,A選項正確。產品是中國生產加工出來的,再銷往其他國家,產品運費與剛果原料粗加工無關, B選項錯誤。在剛果粗加工,在中國精加工,減少的是無用廢礦的運輸費用,有可能降低能源成本,但這不是主要目的,C選項錯誤。在中國精加工,用工成本基本沒變,排除D選項。故選A
15.【解析】延長鈷產品產業鏈,增加產業附加值可以提高鈷產業在全球產業優勢,①正確。鈷產業的發展與交通運輸結構無關,②錯誤。鈷礦石的出口是剛果(金),并不是我國,③錯誤?梢钥吹解挳a業的延伸方向有新能源方向,可以大大減少對傳統能源的使用,有利于節能減排,④正確,①④正確。故選D。
16.【解析】根據題意,結合所學知識,主要考慮電力成本因素,選擇清潔的能源最為適合,長江經濟帶主要的清潔能源是水能資源。安徽省地形分布有丘陵和平原,地勢起伏較小,水能資源不豐富,故A不選;上海市和江蘇省地勢地平,水能資源缺乏,故BC不選;湖北省位于我國地勢的二三級階梯過渡地帶,地勢落差大,且長江水量較大,水能資源豐富,故D正確。答案選擇D。
17.【解析】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圖中顯示廢棄的鋼鐵再次鑄造利用,減少了固體廢棄物的堆放,且生產過程中將鍛造的廢鋼再次加工利用,節約了部分運輸成本,故AD不選;而資源綜合利用只需要將廢棄的鋼材回收鑄造即可,不需要煉鐵等階段,工序簡單,故B不選;圖中顯示除鍛造廢鋼外,還有大部分的折舊廢鋼,來源于使用的各個行業,因此原料來源廣泛,故C正確。答案選擇C。
【點睛】鋼鐵工業的污染物:分為氣態、液態、固態污染物三大類。氣態污染物主要是高爐、轉爐、加熱爐、燒結機、焦爐、鍋爐、石灰窯等爐窯排放的沒有回收價值的煤氣和煙氣;液態污染物主要是各個爐窯和設備除塵廢水、冷卻廢水和工業油污等外排部分;固態污染物主要是轉爐鋼渣、高爐水渣、工業廢棄物、廠區垃圾等。
18.【解析】由a階段的要素流動可知,鄉村要素向城區和礦區流動,礦區向主城區流動,說明三者發展不均衡,A錯誤:b階段礦區的要素向主城區加強流動,說明主城區的制造業對能源需求旺盛,主城區的制造業為主導產業,吸納礦區生產要素,B錯誤;c階段,主城區與鄉村、礦區之間要素的雙向流動增強,礦區的近郊出現制造業,鄉村出現農產品加工業,說明主城區進行了產業結構調整,通過遷出資源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工業到礦區和鄉村,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和服務業,主城區的帶動和輻射增強,C正確:煤炭在a-b階段增強,b-c階段減弱,c階段產業轉型升級,對煤炭需求減少,D錯誤。故選C。
19.【解析】城市經濟的發展是推動城市發展的內在力量,是城市空間結構演變的根本動力。由圖可知,該城市主城區產業經歷了由制造業、服務業向新興工業、高新技術產業、綜合服務業的轉型發展過程,故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是城市的空間結構演化的主要動力,A正確;示意圖中綠色生產、勞動力素質、用地規模等對該城市的空間結構演化的推動作用沒有明顯體現,故排除BCD三項。因此,本題選A。
20.【解析】由題意,蘇錫常城市帶,地處長江中下游地區,人口眾多,距離上海市近,與上海市之間有便捷的交通,有優越的氣候資源、較豐富的水資源及勞動力資源,A、B、C錯;上海市經濟發展水平高,生活質量、就業環境等要優于蘇錫常城市帶,具有巨大吸引力,這種吸引會造成蘇錫常城市帶人口、資源等發展要素向上海流動,從而出現發展水平滯后的“集聚陰影區”,D正確。故選D。
21.【解析】“集聚陰影區”發展水平滯后,加大了與區域內周邊城市的差距,不利于區域一體化的發展,A錯,C正確;“集聚陰影區”不會改變中心城市的服務職能,B錯;中心城市經濟發展水平高于“集聚陰影區”,對其會產生拉力,D錯。故選C。
22.【解析】“集聚陰影區”可以把握自身優勢,科學定位,尋找發展機遇;通過交通線等的建設,加強與中心城市及周邊區域聯系,借用大城市規模優勢,促進發展;區域發展可設置多中心發展戰略,加大對“集聚陰影區”的輻射和帶動作用,①②④正確;擴展城市用地規模不能解決經濟協同發展問題,從而無法消減“集聚陰影區”,③錯。故選B。
本文標題:2023屆南昌市一輪復習地理試卷7-資源環境與區域經濟
上一篇:2023屆南昌市一輪復習地理試卷8-交通運輸與區際聯系
下一篇:2023屆南昌市一輪復習地理試卷6-農業工業與區位分析
免責聲明:本文來源于網絡,文中有些文字或數據已經過期失效,僅供學習備課參考!
電腦版地址:http://www.epwitkey.net/jiaoxue/jiexi/19675.html
手機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jiexi/19675.html
上一篇:2023屆南昌市一輪復習地理試卷8-交通運輸與區際聯系
下一篇:2023屆南昌市一輪復習地理試卷6-農業工業與區位分析
免責聲明:本文來源于網絡,文中有些文字或數據已經過期失效,僅供學習備課參考!
電腦版地址:http://www.epwitkey.net/jiaoxue/jiexi/19675.html
手機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jiexi/19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