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初高中地理網歡迎你!

    2023屆南昌市一輪復習地理試卷3-水體運動與水文規律

    作者:地理人來源:未知 時間:2023-03-10 閱讀: 字體: 在線投稿
    阿聯酋是世界上最干旱的國家之一,該國某企業家制訂了拖冰山化水的計劃:借助衛星定位,從距離南極洲海岸1000千米的赫德島附近海域物色合適的冰山用船拖運到阿聯酋,歷時10個月。下圖為“冰山拖運線路示意圖”。據此完成下列小題。
    1.如果某年5月開始實施該方案,四條拖運線路中最合理的是(    )
    A.甲B.乙C.丙D.丁
    2.該線路(    )
    A.避開高溫海域B.盡量利用寒流
    C.全程順風順水D.免遭海洋風暴
    【答案】1.D    2.B
    【解析】
    1.甲、乙方案前半部分與西風漂流和厄加勒斯暖流的方向相反,且受暖流影響冰山融化量大,不合理;5月開始實施,歷時10個月,故丙、丁的后半部分的時間為冬季,北印度洋洋流逆時針流動,故丙方案經過索馬里半島時為逆流,因此丁方案最合理。
    2.經過赤道海域,不可能避開高溫海域,A錯誤;該線路盡量利用寒流,減少沿途冰山的損耗,B正確;某些航程順風順水,但不可能全程順風順水,C錯誤;經過南半球的西風帶,海洋風暴較大,D錯誤。
    【考點】洋流的性質和分布、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下圖為我國三年的水資源狀況統計。由于水資源存在相互補給關系,部分類型水資源在統計過程中存在重復計算問題。讀圖完成下列小題。

    3.與其他兩年相比,2017年我國水資源總量減少,主要是因為2017年(  )
    A.降水變少  B.氣溫更高 C.季風偏強 D.下滲更多
    4.水資源總量與地表水資源的差為(  )
    A.地表生物水 B.淡水湖泊水  C.淺層地下水  D.深層地下水
    【答案】3.A 4.D
    【解析】
    3.狹義的水資源是指人類能夠直接使用的淡水,即自然界水循環過程中,大氣降水落到地面形成徑流,流入江河、湖泊、沼澤和水庫的地表水,以及滲入地下的地下水。以地表徑流為主,我國水資源東多西少,南多北少,西北內陸的地表徑流主要來自冰雪融水,年際變化比較穩定,東部季風區的地表徑流主要來自大氣降水,年際變化較大。由此推測可得,2017年水資源總量減少是由于降水減少,選A。B項氣溫和D項下滲這兩者在短期內較為穩定,變化不大,故不是水資源總量減少的原因,B、D項錯誤;C選項錯在未指明冬季風偏強,夏季風偏弱,綜上所述,BCD項錯誤,本題選A。
    4.水資源總量包含地表水和地下水,地下水又包括淺層地下水和深層地下水。地表徑流和淺層地下水存在相互補給關系。根據圖示,地表水資源與地下水資源之和大于水資源總量,可知水利機構在統計地表水資源量時可能重復計算了淺層地下水。因此水資源總量與地表水(包含淺層地下水)的差為深層地下水,ABC項錯誤,D項正確。
    【考點】水資源及其分布、水資源與人類社會、陸地水體的相互關系
    河流補給可以反映河流的水文特征。下圖表示我國某河流多年平均狀態下某補給形式對其補給量隨時間的變化。讀圖回答下列小題。
    5.圖中表示的補給形式最可能是(    )
    A.雨水補給B.冰川融水補給
    C.地下水補給D.積雪融水補給
    6.該河流最可能位于我國的(    )
    A.東北地區           B.華北地區    
    C.江淮地區 D.青藏地區
    【答案】5.C    6.C
    【解析】
    5.圖中正值表示補給河水,負值表示接受河水補給。根據補給量的時間變化可知,冬季該補給形式補給河流,夏季接受河流補給,說明該補給形式與河流呈互補關系,因此該補給形式最可能是地下水補給,C對。我國河流夏季以雨水補給為主,A錯;冰川融水補給主要在夏季,B錯;積雪融水補給主要在春季,D錯。
    6.該河流5~10月為河流補給地下水,說明雨季較長。但M曲線在7、8月向上凸起,說明此時河水補給地下水較少,最可能原因是此時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使河流受降水少較少,因此符合最符合題意的使有伏旱天氣的江淮地區。故選C。
    【考點】陸地水體的補給關系
    水量平衡,是指在特定區域的水循環過程中水體收入量和水體支出量大致相等的現象。我國西南某地將原始生態林改造為橡膠林后,水循環各環節的水量均產生了一定的變化(如下圖)。據此完成下列小題。

    7.原始生態林改造為橡膠林后,地表徑流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①降水量增加②下滲量減少③徑流總量增加④植被耗水量減少
    A.①②  B.②③ C.②④D.③④
    8.原始生態林的蒸發(騰)總量比橡膠林更小,主要是因為(    )
    ①林下氣溫高      ②林內光照弱       ③林下風速小      ④土壤濕度大
    A.①②  B.②③ C.②④D.③④
    【答案】7.C    8.B
    7.結合圖示可知,當地將原始生態林改為橡膠林后,降水量減少,①錯誤;根據水平衡原理可知,降水量=蒸發量+地表徑流+下滲量,則原始生態林下滲量360mm(1534-969-205),橡膠林下滲量為150mm(1454-1037-267),下滲量減少,②正確;同理可計算原始生態林徑流總量565mm(1534-969),橡膠林徑流總量417mm(1454-1037),徑流總量減少,③錯誤;由于改造為橡膠林后,植被群落的豐富度降低,植被生長耗水量減少,④正確。依據題意,選C正確。
    8.根據所學知識,原始森林郁閉度高,植被遮蔭作用好,使林下光照減少,地表溫度下降,則土壤水分蒸發減弱,①錯誤②正確;原始生態林削減風速的作用更強,林下風速更小,也減少了水分的蒸發,③正確;原始生態林利用下滲,使土壤中水分增加,有利于土壤水分蒸發,④錯誤。綜上所述,選B正確。
    【考點】水循環的類型和主要環節、人類活動對水循環的影響、水平衡原理的理解
    一般情況下,流域面積大,河流切割的地下含水層就會較多。流域的面積和形狀不僅影響徑流量大小,還會影響徑流過程。下圖為氣候、土壤、植被狀況相同的兩個流域及暴雨前后在流域出口處的流量過程曲線。讀圖完成下列小題。
    9.兩流域M、N出口對應的流量過程曲線及合理的解釋分別是(    )
    A.M→①,N→②扇形水系的匯流時間長
    B.M→②,N→①羽形水系的匯流時間長
    C.M→①,N→②扇形水系的匯流時間短
    D.M→②,N→①羽形水系的匯流時間短
    10.流域內地下水對M、N出口處徑流量的影響,正確的是(  )
    A.對M處的調節作用弱,流量變化大  
    B.對N處的調節作用強,流量變化大
    C.對M處的調節作用弱,流量變化大        
    D.對N處的調節作用弱,流量變化小
    【答案】9.C    10.A
    【解析】
    9.扇形水系干流流程較短,支流流程較長,經歷相同強度的降水,流域出水口區域出現峰值流量高于羽形水系,讀圖分析可知,流量過程線①水量匯集快,流速快,符合扇形水系的匯水特征;羽狀水系徑流匯集量相對較小,速度較慢,符合②曲線特征。故C正確。
    10.材料中提示“流域面積大,河流切割的地下含水層就會較多”,圖中可看出b河流域面積較大,地下水水量多,對b河的調節作用較強,導致b河徑流量變化較小,A正確,D錯誤。調節作用弱,流量變化大,B、C錯誤。故選A。
    【考點】河流的水文和水系特征、陸地水體的相互關系
    伏爾加河(如圖)是俄羅斯的母親河,其春季徑流量約占全年徑流量的60%,大規模開發主要以修筑大型水利樞紐、梯級開發為重點。該流域南部地區是俄羅斯重要的糧食產區,據此完成小題。
    11.伏爾加河春季徑流量大的主要原因是(    )
    A.冬季積雪量大  B.春季氣溫高 
    C.春季降水量多  D.春季用水少
    12.限制伏爾加河梯級開發的主要水文條件是(  )
    ①落差較、诹柩炊喟l
    ③流程較短       ④結冰期長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13.若在該河中上游修建大型水庫,將導致河口及附近水域(  )
    A.生物多樣性增加B.入湖泥沙增多
    C.河口鹽堿化加劇D.洪澇災害加劇
    【答案】11.A    12.B    13.C
    【解析】
    11.依據材料,伏爾加河流域地處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季寒冷漫長利于形成大量積雪,春季氣溫回升快,積雪融化補給河流,因此春汛期是因為主要補給為積雪融水。春季氣溫回升,氣溫并不高,B錯誤;春季降水量少,C錯誤;依據材料可知,春季是該地農業耕作期,灌溉用水量大,D錯誤。故選A。
    12.依據材料圖示可知,伏爾加河主要流經東歐平原,河流落差較小,梯級開發價值不大,①項正確;伏爾加河流經地區緯度較高,結冰期長,但自高緯流向低緯,沒有凌汛現象,則②項錯誤④項正確;伏爾加河是世界最長的內流河,而且流程屬于水系特征,故③錯誤。依據題意,①④正確,故選B。
    13.中上游修建大型水庫會攔水攔沙,將導致入湖口處水量和泥沙減少,一方面湖泊面積可能減小,另一方面河口處營養物質減少,則生物多樣性減少,A和B錯誤;由于下泄水量減少,河口地區土地裸露,加上蒸發強烈,河口及附近水域的鹽堿化加劇,C正確;水庫可調節下游徑流,流域內洪澇災害減少,D錯。依據題意,選A。
    【考點】陸地水體的相互補給關系、河流水文特征、河流的開發
    博斯騰湖曾是我國最大的內陸淡水湖。由于開發強度增大,該湖礦化度由1958年的0.39克/升提高到1986年的2克/升,近年來已演變成微咸湖。下圖示意博斯騰湖周邊區域(右下小圖為其南側的沙漠鹽池附近地質剖面,鹽池目前鹽度保持穩定)。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4.博斯騰湖由淡水湖變為微咸湖的主要原因是(    )
    ①甲河來水量減少②乙河來水量減少③蒸發加、車焯
    A.①②  B.①③ C.②③D.③④
    15.與甲河段的水文特征相比,乙河段(    ) 
    A.水溫較低  B.含沙量較小
    C.流量較高           D.水位季節變化較大
    16.關于鹽池湖水的主要補給來源以及目前水量收支的狀況為(  )
    A.大氣降水 收入大于支出 B.博斯騰湖 收入小于支出
    C.大氣降水 收入等于支出 D.博斯騰湖 收入等于支出
    【答案】14.B    15.B 16.D
    【解析】
    14.通過等高線可判斷,甲河注入博斯騰湖,乙河流出博斯騰湖。湖泊變咸主要是因為甲河流域有大面積農業區和較多城鎮,開發力度的加大導致甲河水量減少,導致湖泊水量減少,從而乙河水量減少使其排鹽能力下降;該湖位于我國西北內陸,氣候變暖會加劇蒸發,利于鹽分在湖泊積累。依據題意,選擇B。
    15.根據甲河注入博斯騰湖、乙河流出博斯騰湖判斷,乙河的緯度、海拔均較低,則乙河的水溫較高,A錯誤;泥沙經過上游湖沼的沉積吸附作用,到了下游的乙河則含沙量較小,B正確;該區域氣候干旱,甲河位于上游受高山冰雪融水補給多,且多條支流匯集,乙河主要靠博斯騰湖補給,經過上游農業區和城鎮的用水、沙漠區的蒸發后使其下游水量減少,所以乙河流量更小,C錯誤;甲河受高山冰雪融水補給的影響夏季流量較其他季節更大,而乙河經過湖沼的調節作用,因此水位的季節變化較小,D錯誤。依據題意,故選B。
    16.據材料判讀,該區域深居內陸,降水較少,大氣降水不可能是鹽池湖水的主要補給來源,A和C錯誤;由鹽湖附近地質剖面圖可知,博斯騰湖水位高于鹽池水位,湖水可通過含水層滲入鹽池,則鹽池湖水的補給來源是博斯騰湖;依據材料“鹽池目前鹽度保持穩定”可推測鹽池目前水量收支狀況為收入等于支出,D正確,B錯誤。依據題意,故選D。
    【考點】等高線的判讀、河流和湖泊的水文特征、陸地水體的相互關系、人類活動對水循環的影響、水平衡原理
    地下水庫是利用天然地下儲水空間興建的具有攔蓄、調節和利用地下水流作用的一種水利工程。下圖是山東省某濱海型地下水庫示意圖,近年來該水庫調蓄水資源的功能因人類活動影響而有所衰退。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17.與傳統的地表水庫相比,地下水庫的突出優點是(  )
    A.水庫庫容大 B.綜合效益高 
    C.移民搬遷少 D.泥沙淤積少
    18.相比內陸地下水庫,該地下水庫的特色功能是(  )
    A.減輕海浪侵蝕B.治理水土流失 
    C.防止海水入侵  D.緩解地面沉降
    19.為防止該地下水庫調蓄水資源的功能衰退,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
    A.建海岸防護林  B.加強回灌地下水 
    C.加高地下水壩  D.禁止開采地下水
    【答案】17.C    18.C    19.B
    【解析】
    17.地表水庫不受巖石、泥沙等占用空間的影響,所以同等情況下庫容更大,A錯誤;傳統的表水庫可發揮灌溉、養殖、航運、旅游等綜合效益,地下水庫相比之下并不能突出表現出綜合效益高的優點,B錯誤;地下水庫的修建影響不到地表,所以地下水庫最明顯的優勢是不需要進行移民搬遷,C正確;地下水庫不存在泥沙淤積的問題,故庫區泥沙淤積量減少的表述不準確,D錯誤。故選C。
    18.結合圖文可知該地位于山東濱海地區。修建了地下水壩后,阻隔了地下水與海水之間的交換,防治了海水入侵咸化地下水,C正確;地下水庫不能減輕海浪侵蝕,A錯誤;該地位于沿海,地勢平坦,水土流失問題并不突出,B錯誤;修建地下水庫利于攔蓄地下水,使地下水位上升,能緩解地面沉降,但這一功能在濱海和內陸并無明顯區別,D不符合題意。故選C。
    19.地下水庫調蓄水資源的功能衰退,往往與地面沉降、地下空隙度減少有密切相關。建立海岸防護林與地下水庫調蓄水資源的功能衰退關系不大,排除A;加強回灌地下水,使得地下水不至于出現漏斗區而出現地面沉降,從而保護地下水調蓄功能,B符合題意;加高地下水壩只能增大地下水庫容量,并不能防止地下水庫調蓄水資源的功能衰退,排除C;禁止開采地下水與地下水庫建設的目的相悖,排除D。故選B。
    【考點】人類對水循環的影響、水資源的合理利用
    科研團隊在黃河入?谀程幱倌噘|海岸監測近岸海域的水深變化,發現近年來該海域的沖蝕和淤積變化顯著。下圖示意1976~2014年該海域研究區域內5m等深線和10m等深線的包絡面積(等深線與海岸線間的面積)的變化情況。讀圖完成下列小題。
    20.研究區域內5m等深線距海岸平均距離最近的年份是(  )
    A.1976年B.1986年  C.1996年  D.2014年
    21.1976~2014年,研究區域內近岸海域(  )
    A.持續侵蝕  B.持續淤積
    C.先侵蝕后淤積  D.先淤積后侵蝕
    22.據圖推測2002~2014年期間(  )
    A.黃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   
    B.黃河入海年徑流量減少
    C.黃河流域植被覆蓋率降低   
    D.黃河沿岸農業灌溉面積減少
    【答案】20.A 21.D    22.B
    【解析】
    20.據材料理解可知,包絡面積是指等深線與海岸線間的面積,包絡面積越小說明等深線距海岸線的平均距離越近。研究區域內5m等深線的包絡面積在1976年最小,即5m等深線距海岸的平均距離1976年最近;1986年、1996年、2014年5m等深線的包絡面積相對都較大,說明距離海岸較遠,BCD錯誤,故選A。
    21.據圖可知,1976~2014年,研究區域內的近岸海域5m等深線與海岸線間的包絡面積先變大再變小,說明5m等深線距海岸的平均距離先變遠再變近,由此可判斷該海域水深經歷了先變淺再變深的過程,據此可推出海域先淤積后侵蝕,故D正確。
    22.2002~2014年,研究區域內的近岸海域5m等深線與海岸線間的面積呈現由大到小的變化特點,說明該海域5m等深線距海岸的平均距離減小,則該近岸海域的泥沙淤積減少、侵蝕加劇,進而可推測黃河口的入海泥沙量減少。若黃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搬運泥沙較多,入?谀嗌扯逊e,A錯誤;黃河入海年徑流量減少,泥沙淤積減少,侵蝕加劇,B正確;流域森林覆蓋率降低,水土流失加劇,大量泥沙淤積,C錯誤;黃河沿岸農業灌溉面積減少,用水減少,入海的黃河水增多,攜沙能力強,黃河口入海泥沙量應增加,D錯誤。故選B。
    【考點】人類活動對水循環的影響、相互聯系的水體、河流地貌

     
    第II卷(綜合題,共56分)
    23.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歙縣地處皖南山區,植被覆蓋率高,新安江穿城而過,曲折東南流入新安江水庫,最終注入東海。2020年6月4~21日,安徽歙縣連續三次暴雨預警,暴雨等級不斷提升;7月6日8時起,歙縣遭遇一輪歷史罕見的強降雨,境內多條河流水位上漲,河水倒灌入城造成多地積水嚴重。下圖為歙縣水系圖及其縣城衛星影像。

    (1)說明植被豐茂的歙縣在此次降雨中積水卻難以下滲的原因。(4分)
    (2)結合圖示材料,試從地理位置角度分析歙縣此次內澇的原因。(6分)
    (3)針對歙縣此次內澇,請從水循環角度為迅速城市化的地區提出合理性建議。(4分)
    23.【答案】
    (1)持續多日的強降雨使植被、土壤吸納雨水的能力達到飽和,積水難下滲;本輪暴雨強度大,雨水匯集速度快,迅速轉化為大量地表徑流,不利于下滲。
    (2)位于地勢低洼處,多條河流匯聚大量來水;距離下游的新安江水庫近,受水庫頂托作用,排水速度慢;新城區建于河漫灘,易被洪水淹沒。
    (3)規劃建設海綿城市(或增加城市綠地、人工濕地、通透式路面),增加下滲;加強城市排水管道系統的建設和管理,提高排洪能力;科學規劃,整治恢復生態河網等。
    【解析】該題以安徽歙縣的內澇為背景材料,考查水循環等相關問題。
    (1)歙縣植被豐茂但此次積水卻難以下滲,可從影響下滲的因素對材料進行解讀,進而從土壤含水量達飽和與地表徑流流速快兩方面分析。
    (2)從圖中可看出,歙縣位于地勢低洼處,多條河流匯入,集水區域廣,但排水卻困難;距離下游的新安江水庫很近,連日的多次暴雨導致水庫水位上升,對歙縣的來水造成頂托作用,使洪水不易下泄;從衛星影響圖中可以看到,新建的城區距河近,且位于凸岸流水慢,易被水淹。
    (3)城市內澇的原因主要是地表徑流超過城市排水能力,因此要環節內澇,從人類活動對水循環環節的影響來做到環節內澇,主要通過三個途徑:增加下滲,如海綿城市;加大蒸發,但一般難以實現;加快流走,如疏通排水管道系統、治理河道等措施。
    【考點】水循環的環節和過程、人類活動對水循環的影響、水資源的持續利用

     
    24.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4分)
    洞里薩湖是東南亞最大的淡水湖泊,通過洞里薩河與湄公河相通,被稱為“湄公河的天然蓄水池”。洞里薩湖最大面積可超過16000km2,旱季時面積約2500km2,使得洞里薩湖周圍形成大面積的洪水泛濫區。洞里薩湖湖濱地帶水稻種植業和漁業生產發達,湖泊的水面變化對農業生產時間安排影響巨大。洞里薩河是世界上少見的流向定期改變的河流。
    4
    (1)指出圖中直接可見的水體類型。(2分)
    (2)繪制示意圖呈現湄公河與洞里薩湖的補給關系,并說明洞里薩河流向的周期性變化。(6分)
    (3)推測洞里薩湖地區農民關于水稻種植和漁業生產的時間安排,并簡述理由。(6分)
    24.【答案】
    (1)河流水、湖泊水、海洋水(答對3個給2分,未答全則給1分)
    (2)繪圖舉例:(要標明湄公河與洞里薩湖等注記,能呈現湄公河與洞里薩湖的補給季節變化即可)
    d1ec98bf84ea661dbf9eff9ad2fbe16
    6至9月是雨季,河流水位高于湖泊水位,此時湄公河補給洞里薩湖,則洞里薩河由東南流向西北;
    10至次年5月是旱季,河流水位下降快,水位低于湖泊,此時洞里薩湖補給湄公河,則洞里薩河由西北流向東南。
    (3)旱季進行水稻種植,雨季從事漁業生產。
    理由:旱季時水位降低,洪泛區露出的土地成為種植水稻的良田;雨季時水位上升,水域面積擴大將洪泛區淹沒,利于漁業生產。
    【解析】本題以洞里薩湖為材料,主要涉及陸地水體相互補給、河湖水文特征對農業生產影響等相關知識,主要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同時考查學生區域認知、綜合思維及地理實踐力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
    (1)讀圖,圖中直接可以看到湄公河、洞里薩河,屬于河流水;洞里薩湖,屬于湖泊水;泰國灣位于南海中,屬于海洋水。
    (2)該區域主要屬于熱帶季風氣候區,依據左圖可知每年6到9月,西南季風從海洋來帶來大量水汽,此時為當地雨季,河流水位上漲快于湖泊水位,河流水位高于湖泊水位,所以湄公河補給洞里薩湖,則洞里薩河由東南流向西北;10到次年5月,東北季風從陸地吹來,降水少形成當地的旱季,此時河流水位下降比湖泊水位快,河流水位低于湖泊水位,所以洞里薩湖補給湄公河,則洞里薩湖由西北流向東南。
    (3)根據材料,洞里薩湖湖面的季節變化導致種植業和漁業也有明顯的季節變化。雨季(6至9月),洞里薩湖湖濱地帶的耕地大量被淹,形成大面積水域,洞里薩河帶來大量泥沙和營養物質豐富了魚類的餌料,故此時適合從事漁業生產;旱季(10月到次年5月),洞里薩湖水位降低,洪泛區出露的淤泥富含大量有機質和無機鹽,成為種植水稻的肥沃耕地,故此時當地農民主要發展水稻種植業。
    【考點】水體類型、陸地水體的相互補給關系、河流和湖泊的水文特征
    25.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16分)
    地處橫斷山區的程海曾經是一個外流湖,流域內最高點海拔3280m,湖面水位1500m左右,平均水深72 m,湖水原本通過程河向南流入金沙江。后來,程海水位快速下降,但面積變化不大,逐漸成為內流湖。程海湖面多年平均降水量為733.6 mm,蒸發量為2169 mm。目前,程海水面面積多年穩定在75.8平方千米,平均水深約25.7 m。下圖為程海及周邊地區示意圖。
    5307783bc9d119f9c6ca83e97eb2af1
    (1)根據程海的變化特點,推測程海湖盆的特點及成因。(4分)
    (2)程海蒸發量約為降水量的3倍,但面積和水深保持多年穩定。運用水平衡原理推測目前程海主要的補給來源。(6分)
    (3)預測未來程海湖水鹽度的變化趨勢,并說明原因。(6分)
    25.【答案】
    (1)特點:湖岸陡,湖盆深。成因:地売斷裂下陷。
    (2)目前程海屬于內流區域,面積和水深保持穩定,說明其水量收支相對平衡;由于所在流域蒸發量遠大于降水量,則有其他水源大量補給;程海為斷陷湖,地下水易出露,所以程海主要的水源補給應為地下水。
    (3)變化:鹽度上升。
    原因:(水量平衡的前提下)河水注入程海帶來鹽分;湖水不能外泄,隨著水分蒸發,鹽分逐漸積累。
    【解析】本題以地處橫斷山區的程海為背景材料,涉及到湖泊成因、湖泊的水文特征、水量平衡等問題,主要考查學生調動知識、運用知識、解讀圖文材料,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區域認知,綜合思維的學科核心素養。
    (1)程海湖盆地處橫斷山區,地殼活躍,流域內最高點海拔3280m,湖面水位1500m左右,可知相對高差大。程海水位快速下降,但面積卻變化不大,由此可推測湖岸地勢陡、湖盆深,因此可判斷程海為地売斷裂下陷形成的。
    (2)目前程海面積和水深保持多年穩定,說明該湖泊水量收入與支出大體平衡。程海位于橫斷山區的高山峽谷中,湖面多年平均降水量為733.6 mm,蒸發量為2169 mm,蒸發量遠遠大于降水量,說明還有其他補給水源大量補給,才能使程海水量收支平衡。根據蒸發與降水之比可知程海屬于干旱氣候,地表徑流缺乏;程海為斷陷湖,湖盆深,地下水易出露,所以推測主要的水源補給應為地下水。
    (3)讀圖可判斷,壺山地勢高,則仙人河注入程海。程海為內流湖,但水量保持穩定,則入湖河水帶來鹽分,湖水無外泄通道,水分不斷蒸發,鹽分在湖中逐漸積累,鹽度會逐漸上升。
    【考點】湖泊的成因和特點、水平衡原理、陸地水體的相互補給關系、河流和湖泊的水文特征
    26.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小黃魚屬于暖溫性洄游魚類,產卵洄游一般隨水溫變暖啟動。產卵洄游時,小黃魚游到某一產卵場后,一部分留下,另一部分繼續前行至其他產卵場。下圖示意某海域部分小黃魚產卵場和越冬場分布。

    (1)分析丁海域成為小黃魚越冬場的有利條件。(4分)
    (2)畫出3月初小黃魚從丁越冬場出發,經過甲、乙、丙三個產卵場的洄游線路,并解釋小黃魚沿該線路產卵洄游的現象。(8分)
    26.【答案】
    (1)丁海域受暖流的影響,且受陸地影響較小,冬季水溫較高。
    (2)路線:丁→丙→乙→甲。

    解釋:3月初沿海海域水溫受寒流影響,水溫較低;丙產卵場緯度較低,水溫較高;隨著太陽直射點北移,乙、甲產卵場依次逐漸符合要求。
    【解析】本題以小黃魚洄游為材料,涉及洋流的性質、分布及影響等知識點,考查學生讀圖讀材料的綜合思維能力。
    從圖中可知圖中海域主要在我國東海,相比甲乙丙三個海域,丁有暖流流經,增溫作用明顯,且距離大陸較遠,受陸地影響小,冬季水溫更高,符合小黃魚喜歡暖溫性水域。
    小黃魚3月初從丁越冬場出發,經過甲、乙、兩三個產卵場的洄游路線,小黃魚是暖溫性洄游魚類,產卵洄游隨水溫變暖啟動,甲乙丙三個產卵場,丙緯度最低,水溫變暖最早,小黃魚先從丁越冬場到丙產卵場,一部分留下, 另一部分繼續北行,到達乙產卵場,然后一部分留下,另一部分繼續向北到達甲產卵場產卵,由于小黃魚洄游過程中,氣溫不斷升高,到達最北的甲產卵場時,氣溫也正好適合。路線如圖所示:丁→丙→乙→甲。
    【考點】洋流的性質、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本文標題:2023屆南昌市一輪復習地理試卷3-水體運動與水文規律
      上一篇:
      下一篇:
      免責聲明:本文來源于網絡,文中有些文字或數據已經過期失效,僅供學習備課參考!
      電腦版地址:http://www.epwitkey.net/jiaoxue/jiexi/19679.html
      手機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jiexi/19679.html

      標簽:水體運動水文規律

      最新評論列表

      (共有 條評論) 我要發表評論
      在人线av无免费高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