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初高中地理網歡迎你!

    新建一中2022--2023學年度高二下藝體地理月考試題

    作者:地理人來源:未知 時間:2023-03-11 閱讀: 字體: 在線投稿
      下圖為我國四大區域(如圖中數字)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

    1.劃分四大區域的主要依據是(   )
      A.氣候和地形       B.土壤和氣候       C.植被和土壤       D.河流和植被
    2.形成東部季風區南北差異(③與④)的主要原因是(   )
      A.水分條件的變化                       B.熱量條件的變化
      C.人口密度的變化                       D.地勢高低變化
      【答案】1.A    2.B
      【解析】1.根據圖示及材料可知,四大區域的分界有青藏高原邊緣、秦嶺—淮河一線、400mm等降水量線,劃分四大區域的主要依據是氣候和地形,A正確;氣候決定了植被、土壤類型,植被、土壤不是主要依據,四大區域沒有按照河流劃分,BCD錯誤。故選A。
      2.根據材料及圖示可知,形成東部季風區南北差異的主要原因是熱量條件的變化,體現了由赤道向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 B選項正確;水分條件的變化是經度地帶性規律的變化基礎,A錯誤;人口密度的變化、地勢高低變化不是緯度地帶性規律的變化基礎,CD錯誤。故選B。
    地理標志是指標志某商品來源于某地區,且該商品的特定質量、信譽或者其他特征主要由該地區的自然因素或者人文因素決定。地理標志越來越受到地方政府重視,已成為地方經濟發展的一個增長點,還成為市縣的形象名片。比如,浙江紹興市——紹興黃酒,吉林延邊州——延邊蘋果梨,寧夏中寧縣——中寧枸杞等。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3.中寧枸杞俗稱“紅寶”,這里所產的枸杞粒大、肉厚、籽少、含糖量高、營養成分多,已被引種到十幾個省區。但中寧枸杞無論引種到何方,生產出的枸杞在外觀上與中寧枸杞都有十分明顯的區別。這主要是得益于中寧獨特的(   )
      A.市場優勢                             B.歷史悠久的文化優勢
      C.科技優勢                             D.地理環境優勢
    4.關于中寧枸杞產地的敘述,錯誤的是(   )
      A.具有一定的區域特征                   B.有一定的形狀和面積
      C.有明確的界線                         D.地理環境對區域發展有深刻的影響
    【答案】3.D    4.C
    【解析】3.農業生產有一重要特征,那就是地域性,這是地理環境的差異性和農作物的生長習性相結合而形成的,枸杞之所以在中寧長的粒大、肉厚、籽少、含糖量高、營養成分多,是因為中寧有非常適合枸杞生長的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故D正確,ABC錯誤。故選D。
    4.依據材料可知,地理標志產品往往產于特定區域,即具有一定的區域特征,A正確,不合題意;特定區域則具有一定的面積和形狀,B正確,不合題意;地理標志產品“主要由該地區的自然因素或者人文因素所決定”,涉及自然區域,而自然區域通常沒有明確的界線,C錯,符合題意;地理環境是區域發展的基礎,對區域發展有深刻的影響,D正確,不合題意。故選C。
    【點睛】寧夏土壤的酸堿度適宜枸杞的生長,寧夏屬中溫帶干旱或半干旱氣候區,該地區降雨較少、空氣干燥、蒸發強烈、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與其他地方枸杞相比果粒長型居多,色澤鮮紅,營養更加豐富。

    讀圖“我國局部地區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

    5.關于圖中甲乙兩地區種植業和主要農作物的組合,正確的是(   )
    A.甲--河谷農業--青稞                   B.乙--水田農業--水稻
    C.甲--綠洲農業--棉花                   D.乙--旱地農業--谷子
    6.圖中乙地區能看到的景觀是(   )
    A.陰山腳下威風鼓,黃土高原信天游       B.大河源頭冰雪天,牦牛慢走在山間
    C.重走絲綢古道路,干旱困擾使人愁       D.帆開青草湖中去,衣濕黃梅雨里行
      【答案】5.C    6.B
      【解析】5.甲位于塔里木盆地,氣候干旱,降水少,只有在有高山冰雪融水和地下水出露的地方,才可以發展農業生產活動,形成獨具特色的綠洲農業。當地光熱充足,適合棉花生長,C正確,A錯誤。乙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氣溫低,熱量不足,所以農業主要分布在熱量較充足的河谷地帶,主要種植青稞等農作物,水田農業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區,旱地農業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區,BD錯誤。故選C。
      6.乙位于青藏地區。陰山位于內蒙古中部地區,屬于西北地區;黃土高原屬于北方地區,A錯誤。青藏高原是眾多大江大河的發源地,因此在這里可以看到大河源頭冰雪天;青藏地區的典型動物是牦牛,因此在這里可以看到牦牛慢走在山間,B正確。絲綢古道主要位于西北地區,當地氣候干旱使人愁,C錯誤。南方地區降水多,河湖密布,梅雨季節雨水連綿,D錯誤。故選B。
      【點睛】水田農業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區,旱地農業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區,綠洲農業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區,河谷農業主要分布在青藏地區。
      可燃冰(即天然氣水合物)主要分布于深海沉積物或陸域的永久凍土中。下圖為我國南?扇急患瘏^示意圖。讀圖回答下面小題。

    7.我國南?扇急拈_采面臨的主要問題是(   )
    ①開采成本高②遠離消費市場③易對當地環境造成污染④分布不集中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8.若我國對南?扇急患瘏^進行大規模開采,將會(   )
    ①促進我國能源消費結構多樣化②加大我國對常規能源的開采力度③優化我國東部地區產業結構,延長煤炭生產鏈④增加我國的能源戰略儲備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7.C    8.D
    【解析】7.我國南?扇急_采投入的成本較高,①正確;容易對開采區造成環境污染,③正確;但距我國能源需求量大的東部地區較近,②錯誤;由圖可知,南?扇急植驾^為集中,④錯誤。故C正確,ABD錯誤。故選C。
    8.可燃冰屬于清潔能源,對其進行大規模開采將會加大我國對新能源的開發力度,促進我國能源消費結構多樣化,增加我國的能源戰略儲備,①④正確;可燃冰屬于新能源,大規模開發可以優化我國東部地區的能源消費結構,但不能加大我國對常規能源的開采力度,不會延長煤炭生產鏈,②③錯誤。故D正確,ABC錯誤。故選D。
    【點睛】天然氣水合物即可燃冰,是天然氣與水在高壓低溫條件下形成的類冰狀結晶物質,因其外觀像冰,遇火即燃,因此被稱為“可燃冰”、“固體瓦斯”和“氣冰”。天然氣水合物分布于深;蜿懹蛴谰脙鐾林,其燃燒后僅生成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污染遠小于煤、石油等,且儲量巨大,因此被國際公認為石油等的接替能源。
    位于美國亞利桑那州的太陽城(33°N,112°W),曾是種植棉花的農業區,1960年當地開始建設老年社區,吸引大量老年人到此進行“候鳥式”度假。目前已發展成以養老、休閑為主的養老新城。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9.早期吸引老年人到此進行“候鳥式”度假,主要因為太陽城(   )
    A.交通較便捷       B.就業機會多       C.氣候條件好       D.治安條件好
    10.圖中最有可能是太陽城老年社區“候鳥式”度假目標人群集中區域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1.目前最有可能在太陽城布局的是(   )
    A.石油冶煉廠       B.醫療保健中心     C.快遞物流基地     D.大型游樂園
    【答案】9.C    10.A   11.B
    【解析】9.因老年人健康狀況欠佳,影響老年人遷移的主導因素往往與氣候、醫療和環境等因素有關,與交通較便捷、就業機會多、治安條件好關系不大,A、B、D錯誤;太陽城緯度低,氣候條件好,C正確。故選C。
    10.①地為大陸性氣候,冬季寒冷,加之為老工業基地,環境污染嚴重,故是進行“候鳥式”遷徙的主要目標區域,A正確;②③④氣候條件較好,適合老年人生活,所以不太可能是太陽城老年社區“候鳥式”度假目標人群集中區域,BCD錯誤。故選A。
    11.老年人更加看重醫療保健等相關服務,B正確;石油冶煉廠、 快遞物流基地、大型游樂園與老年人養老關系不大,ACD錯誤。故選B。
    位于東非高原的肯尼亞與我國西北都發展畜牧業,但與我國西北“建設養畜”模式(國家投資、地方配套、牧民集資,投工投料,建成圍欄封育草場)不同,肯尼亞采用游牧方式發展畜牧業。下圖陰影部分是肯尼亞地理位置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2.影響肯尼亞采用游牧方式發展畜牧業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勢低平         B.干季濕季南北更替 C.植被豐富         D.氣候垂直差異明顯
    13.與游牧方式相比,我國西北采用“建設養畜”模式的優勢體現在(   )
    A.增強抗災能力     B.擴大放牧范圍     C.降低養畜密度     D.減少人工投入
    【答案】12.B    13.A
    【解析】12.游牧主要是逐水草而居,通過肯尼亞地理位置信息,可以判斷肯尼亞是南北對稱的熱帶草原氣候,因此南北方干濕季更替,草場也南北更替,進而促成游牧業發展,故B正確,游牧需要根據牧草的分布進行一定的遷徙,A、C、D對其影響不明顯。故正確答案為B。
    13.人工建設牧場放牧,投工投料,有利于增強抵御雪災、草料短缺等自然災害,A正確。因為圍欄放牧,放牧范圍縮小,B錯誤。人工草場出草量大,相同情況下,人工草場載畜量大,養畜密度大,C錯誤。人工草場建設需要投入更多人工成本,D錯誤。故正確答案為A。
    【點睛】動物大遷徙主要原因:1、繁殖。為了更好的繁衍后代,因而進行遷徙。例如北美和俄羅斯的大規模鮭魚徊游。2、覓食。為了解決生存需要,不得不遷徙。例如東非的角馬大遷徙。3、季節變化引起的遷徙,例如溫度和植被變化,所以雁南飛去尋求良好的生存環境。4、重大自然災害引起的遷徙。自然災害是指給人類生存帶來危害或損害人類生活環境的自然現象,包括干旱、高溫、低溫、寒潮、洪澇、積澇、山洪等氣象災害。
    下圖為“我國西部大開發十二五規劃重點生態區示意圖”。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14.圖中(   )
    A.①區包括秦嶺以及太行山區             B.②區主要不在我國內流區
    C.③區為半干旱半濕潤區                 D.⑤區是喀斯特地貌分布區
    15.各生態功能區(   )
    A.①區重點開展森林生態和生物多樣性保護
    B.②區保護與開發并重,充分利用水資源
    C.③區減少圈養,降低草場的利用強度
    D.④區大力開展植樹造林發展稻作農業
    【答案】14.D    15.A
    【解析】14.從圖中可以看出:①區位于西南地區,不包括秦嶺以及太行山區,A錯誤;我國內流區和外流區的分界線: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一線。②區主要位于內流區,B錯誤;③區為半干旱、干旱區,C錯誤;⑤區主要位于云貴高原,是喀斯特地貌分布區,D正確。故選D。
    15.從圖中可以看出,①區位于西南橫斷山區和雅魯藏布江大拐彎處,是我國第二大天然林區,應重點開展森林生態和生物多樣性保護,A正確;②區為江河水源涵養區,應重點保護生態環境,B錯誤;減少圈養不利于降低草場的利用強度,C錯誤;④區域屬于旱作農業區,不應大力發展發展稻作農業,D錯誤。故選A。
    【點睛】三江源地區是中國乃至亞洲重要的生態屏障和水源涵養區,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積最大的高原濕地,也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區生物多樣性最集中的地區。由于全球氣溫變暖,冰川逐年萎縮,導致湖泊濕地面積逐漸縮小甚至干涸;由于過度放牧,亂采濫挖等不合理的人類活動導致水土流失加劇,草地沙漠化嚴重,蟲鼠猖獗野生動物銳減,加速了三江源地區生態環境的惡化。對該地區的保護:①建立三江源自然保護區。②采用退耕還草(林),全面禁獵,禁采砂金,休牧育草,實施天然林和天然牧場保護工程等措施。
    我國某貧困鄉鎮的產業結構畸形,農民收入來源單一,主要依靠種植業。下圖是該鄉鎮2003~2012年的年降水量的變化圖。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16.該貧困鄉鎮最可能位于(   )
    A.廣西壯族自治區   B.湖南省           C.寧夏回族自治區   D.湖北省
    17.該貧困鄉鎮脫貧致富的主要措施最可能是(   )
    A.發展畜牧業       B.開墾荒地         C.退耕還林         D.推廣機械化
    【答案】16.C    17.A
    【分析】16.讀圖可知,該地年降水量總體為200—400mm,應當位于我國西北地區,廣西、湖南、湖北均位于我國南方地區,年降水量在800mm以上,只有寧夏回族自治區位于西北地區,降水量小,C正確,A、B、D錯誤。故選C。
    17.結合上題分析,該地可能位于我國西北地區的寧夏回族自治區,當地降水較少,水資源缺乏,土地面積廣大,畜牧業耗水較少,發展牧業有助于脫貧,A正確。當地干旱缺水,開墾荒地可能會導致荒漠化,B錯誤。該地缺水,不適合林木生長,C錯誤。當地處于貧困狀態,推廣機械化難度大,D錯誤。故選A。
    【點睛】荒漠化的防治措施:1、在半干旱地區的防治措施(1)調整不利于生態環境良性循環的土地利用結構,合理地安排農業、林業、牧業之間的比重。(2)封育沙漠化的棄耕地和退化草場,從而使植被恢復生長。(3)可以采取分區輪作或者輪收,限制載畜量。(4)還可以采用植物固沙為主、工程措施固沙為輔的固沙方法進行防治。2、在干旱地區的防治措施(1)以內陸河流流域作為生態單元進行全面規劃,合理分配上中下游用水的比例。(2)以綠洲為中心建立綠洲外圍封沙育草帶、綠洲邊緣喬木灌木結合的防沙林帶、綠洲內部的窄林帶、小網格的護田林網相結合的防護林系。(3)對綠洲邊緣的流動沙丘表面設置沙障與障內栽植固沙植物相結合的防護體系。(4)在防治沙害基礎上,采取改良土壤措施。
    我國傳統拱橋在形態上有明顯的地城差異,圖1為陡拱橋,橋洞高、橋面坡度大;圖2為直拱橋,散肩大拱、橋面平坦。
    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8.影響傳統陡拱橋與直拱橋形態差異的主要因素是
      A.河谷寬度         B.河流水量         C.人口密度         D.交通方式
    19.我國傳統陡拱橋分布密集區最可能位于
      A.四川盆地         B.華北平原         C.長江三角洲       D.珠江三角洲
      【答案】18.D    19.C
      【解析】18.注意題中信息“我國傳統”,意思是受自然條件限制明顯、改造自然能力較弱的情況下,我國傳統交通運輸方式為南船北馬(南方河網密布,水運方便,北方地形平坦開闊,陸運方便),陡拱橋為了適應內河航運,橋洞高,利于船只通行,橋面上大多數為步行通道;而直拱橋主要是為了溝通河流兩岸,便于車馬在橋面通行,D正確。而河流寬度、河流水量、人口密度與拱橋形態關系較小,ABC錯誤。故選D。
      19.結合上題可知,陡拱橋以便于船只通行為主要目的,長江三角洲發展歷史久遠,歷史時期經濟發達,河網密布,內河航運繁忙,所以,陡拱橋分布較多,C正確。四地中,四川盆地、華北平原河網較稀疏,珠三角地區歷史上人口較稀少、交通需求較低,ABD錯誤。故選C。
      下圖為我國陜西省以某種自然指標劃分出來的三個區域圖,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20.圖中a、b、c三個區域劃分的指標是(   )
      A.光照時數                             B.降水量和蒸發量的關系
      C.年積溫                               D.夏季平均氣溫
    21.關于圖中a、b、c三個區域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a、b、c三個區域有明確的界線
      B.a、b、c三個區域之間的界線是模糊的
      C.a區域內部表現為相似性
      D.a、b、c三個區域是相互聯系的
    22.關于圖中a、b兩個區域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1月份0℃等溫線是a、b兩個區域的分界線
      B.a地有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分布
      C.a、b兩個區域交界處年降水量約400mm
      D.b地水土流失嚴重
      【答案】20.B    21.A    22.C
      【解析】20.干濕區的劃分是以蒸發量和降水量的對比關系為依據的。降水量大于蒸發量屬于濕潤或半濕潤地區,降水量小于蒸發量屬于干旱區或半干旱區。B正確,ACD錯誤。因此,本題應選B。
      21.區域具有一定的界線,有的區域界線是明確的,如國界、省界,有的區域邊界是模糊的,如氣候區、植被區等。干濕分區劃分界線是模糊的,而不是明確的,A符合題意,B不符合題意。區域內部整體性突出,區域之間差異性突出,四大區域是相互聯系的,CD不合題意。因此,本題應選A。
      22.1月份0℃等溫線是秦嶺—淮河一線,與a、b兩個區域的分界線一致。根據圖示信息,a地區為濕潤地區,主要位于秦嶺南部,因此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a、b兩個區域的分界線為秦嶺,交界處年降水量約800mm,C符合題意,b地位于黃土高原地區,植被覆蓋率較差,暴雨集中,水土流失嚴重。應選C。

    三、綜合題
    23.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下圖中山脈山麓是綠洲比較集中的地區,山脈一直呵護與哺育這些綠洲,饋贈了豐富的“禮物”,被稱為這些綠洲的“生命線”。此山脈是我國最為重要的山脈之一,它對中國最大的貢獻,不僅僅是絲綢之路,不僅僅是引來了宗教、送去了玉石,更重要的是通過它造就和養育了冰川、河流與綠洲做墊腳石和橋梁,讓中國的政治和文化渡過了中國西北海潮的沙漠,與新疆的天山握手相接了,中國人在它的護衛下走向了天山和帕米爾高原。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說出圖中山脈的名稱、走向。(4分)
    (2)從作為地理分界線的角度說明圖中山脈地理位置的重要性。(6分)
    (3)說明圖中山脈被稱為該區域綠洲“生命線”的理由。(4分)
      【答案】(1)祁連山脈。西北-東南走向
      (2)位于甘肅省和青海省交界處;是地勢第一、二階梯的分界線;是內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的分界線;位于暖溫帶和青藏高寒區的交界處;位于東部季風區、西北干旱半干旱區和青藏高寒區三大自然區交界處。
      (3)山地降水和夏季冰川融水補給河流及地下水,為綠洲提供水源;河流挾帶泥沙在山前沉積,形成沖積扇及山前平原,為綠洲提供肥沃的土壤。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我國主要地理界線的分布,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原理等相關知識,考查學生獲取與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區域認知,綜合思維等學科核心素養。
      【詳解】(1)根據圖示經緯度可知,該山脈為祁連山,走向為西北—東南走向。
     。2)祁連山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主要從祁連山作為地理分界線的角度進行分析說明。結合圖示信息可知,祁連山位于甘肅省和青海省的交界處,其西南側為青藏高原,東北側為河西走廊和內蒙古高原,也是我國地勢第一二級階梯的分界線;是青藏高原與內蒙古高原的分界線。從熱量帶的角度來說,祁連山位于暖溫帶和青藏高寒區的交界處。從我國三大自然區的角度來說,祁連山位于東部季風區,西北干旱半干旱區和青藏高寒區的交界附近。
     。3)一方面, 發源于祁連山的河流受祁連山山地降水以及夏季高山冰川融水補給的影響,水源較充足,為綠洲地區提供了水源。同時,河流向綠洲地區流動的過程中,沿途攜帶大量泥沙,在出山口地帶沉積,形成沖積扇以及山前平原,為綠洲地區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綜合分析,祁連山為該區域綠洲提供了水源和土壤,是該區域綠洲的母親山。

    24.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20分)
      智利是首個與我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的南美洲國家,并于2019年與我國簽署共建“一帶一路”諒解備忘錄。近年來,中智兩國經貿合作日益緊密,我國向智利出口機電、輕工等產品,從智利主要進口礦產、農林產品,兩國合作前景廣闊。

    (1)智利被稱為世界上最“孤獨的國家”,從位置和自然環境的角度分析原因。(6分)
    (2)從S市和M市中任選一地,說明該地的氣候特征,并分析成因。(6分)
    (3)分析我國和智利在經貿合作中各自的優勢條件。(8分)
      【答案】(1)智利西臨太平洋,與其他國家距離遙遠;南部隔海與南極洲相望,南極大陸無人定居;陸上東部有高大的安第斯山脈阻擋,北部有沙漠阻隔,與鄰國交往不便。
      (2)S市氣候特點:夏季高溫少雨,冬季溫和濕潤。原因:地處30°S~40°S大陸西岸,夏季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冬季受西風影響;騇市氣候特點:全年溫和多雨。原因:地處40°S~60°S大陸西岸,全年受西風控制;山脈迎風坡降水多。
      (3)中國:市場廣闊;技術、資金充足;智利:資源豐富;農產品種類多樣,價格低。
      【分析】本大題以智利為材料,涉及世界氣候,經濟合作等相關內容,考查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
      【詳解】(1)智利被稱為世界上最“孤獨的國家”原因:智利位于南美洲,西臨太平洋,太平洋海域遼闊,與其他國家距離遙遠;南部隔海與南極洲相望,南極大陸無人定居,多冰雪;陸上東部有高大的安第斯山脈阻擋,和內陸地區交通不便,北部有沙漠阻隔,與鄰國交往不便被“孤立起來”。
     。2)S市氣候特點:S市屬于地中海氣候,夏季高溫少雨,冬季溫和濕潤。原因:地處30°S~40°S大陸西岸,夏季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高壓控制降水少,冬季受西風影響,從海洋上吹來,帶來豐富水汽;騇市氣候特點:M市屬于溫帶海洋性氣候,全年溫和多雨。原因:M市地處40°S~60°S大陸西岸,全年受西風控制,從海洋上吹來,帶來豐富水汽,M市位于安第斯山脈西側,屬于山脈迎風坡,導致降水多。
     。3)我國和智利在經貿合作中各自的優勢條件:中國:人口眾多,消費市場廣闊;經濟發展水平高于智利,中國技術、資金充足;智利:具有豐富的礦產資源;農產品種類豐富多樣,經濟發展水平低,價格低。

      本文標題:新建一中2022--2023學年度高二下藝體地理月考試題
      上一篇:
      下一篇:
      免責聲明:本文來源于網絡,文中有些文字或數據已經過期失效,僅供學習備課參考!
      電腦版地址:http://www.epwitkey.net/jiaoxue/jiexi/19683.html
      手機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jiexi/19683.html

      標簽:地理月考試題

      最新評論列表

      (共有 條評論) 我要發表評論
      在人线av无免费高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