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大城市如何防范內澇風險?
巴黎:下水管道規模超過地鐵
被塞納河貫穿的法國首都巴黎,是一座海拔較低的城市,而且呈現北高中低的盆地地形。但是在年平均降雨量642毫米的情況下,卻很少出現下雨積水引發的城市內澇災害。這跟巴黎建有完善獨特的城市下水道排水系統不無關系。約3萬個下水道蓋,6000多個地下蓄水池,1300多名專業維護工人,顯示了這一排水系統的發達。
早在1852年,巴黎的排水系統就被納入到城市建設規劃中,到1878年時,巴黎已擁有了長達600公里的地下水道網。目前,巴黎的地下水處理系統管道總長達2400公里,其中污水處理管道總長1425公里。這個網絡另外還包括污水干管、管道間接管、溢洪道、排水溝渠和疏通管道等,規模比四通八達的巴黎地鐵還大,難怪雨水到了地面便迅速了無蹤影。
按溝道大小,巴黎的下水道可分為小下水道、中下水道和排水渠三種。其中排水渠寬敞得出人意料:中間是寬約3米的排水道,兩旁是寬約1米的供檢修人員通行的便道。在小下水道中設計建造的蓄水池,被利用來增強沖刷效應,避免下水道堵塞。雨水和廢水通過凈化站進行處理,處理過的水一部分排到郊外河流或者直接流入塞納河,另一部分則通過非飲用水管道循環使用。
近年來,巴黎市新建的兩個電腦控制的污水和雨水壓力提升廠加速了下水道廢水和雨水的流動,同時負責大量垃圾和泥沙的清除;此外巴黎還陸續建立了11個專門針對雨季塞納河水的凈化站,保證通過下水道流入塞納河的水的質量;在橫穿城市的塞納河河底建立了7條自動虹吸通道,將城南的廢水與雨水引到城北。
柏林:民防力量多為志愿者
德國首都柏林最近一次遭遇城市內澇是在1905年,當時部分城區積水達半米。百余年來,即使連續遭遇強降雨,柏林也再沒出現過內澇。
在面積達892平方公里的柏林地下,鋪設有總長9400公里的下水管道,超過柏林到北京的距離。
為應對可能出現的強降雨,柏林下水道系統還在施普雷河等地設有160多個緊急排水口、50多個蓄水設施,這些蓄水設施可承接約22萬立方米雨水,減輕河道壓力。至2020年,柏林將把蓄水容量升至30萬立方米。目前,柏林水務公司已建成一套中心控制系統,以監測和控制所有排水站和蓄水設施。
柏林水務公司是柏林下水道系統的唯一維護和管理者,公司發言人阿斯特麗德·哈克內施倫普說,柏林還沒出現過如北京那么嚴重的降雨,但柏林排水系統容量巨大,即使遭遇強降雨,街道也只會出現短時的輕微積水。
另外,德國把民眾自救互救作為民防重要環節之一。德國中小學開設專門的防災課程,從小培養德國人的防災意識。
主管聯邦級救災的聯邦民防與。救災局在網站發布關于如何應對災害的宣傳單、手冊,告訴民眾如果遇到火災、洪災甚至核災難應該如何應對。
在德國170多萬民防力量中,99%為志愿者。其中有10多歲的少年,也有60多歲的老者。他們平時是學生、工人、商販等普通人,同時接受政府部門或民間組織的專業訓練,一旦出現災情便可成為消防員、救護員、物資運輸司機等救災力量。
免責聲明:本文來源于網絡,文中有些文字或數據已經過期失效,僅供學習備課參考!
電腦版地址:http://www.epwitkey.net/kepu/renwen/17090.html
手機版地址:http://m.cgzdl.com/kepu/renwen/17090.html